來源:科技日報
2023-05-05 08:38:05
原標題:全員起立,競爭上崗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全員起立,競爭上崗
來源:科技日報
【改革進行時】
◎本報記者 王迎霞
1月份入職,4月就被委以重任,承擔經費達100萬元的科研課題,11月獲聘副研究員,第二年6月被破格選為二級學科帶頭人……在寧夏農林科學院,不滿35周歲的毛磊擁有了“開掛”人生。
其實,這位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的青年骨干,申報的首個國家項目至今仍在審批中。而按以往慣例,“有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或者國家項目”,是選聘學科帶頭人的首要條件。
但在寧夏農林科學院,這已不是問題。
2022年,該院啟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年”建設,大刀闊斧推進職稱改革和學科帶頭人選拔工作。“動了部分人的奶酪,開了農科院的新局。”5月4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該院黨組書記羅成虎如此評價這次改革。
重引才,重用才,重育才。面對西部普遍存在的人才痛點,寧夏農林科學院以改促建、以建促優,充分激發第一資源新活力。
能者上 庸者下 平者讓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關鍵是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
近500人的寧夏農林科學院,科技工作者占了95.5%。但受聘任職數限制和執行評聘一致政策等影響,此前全院有148人不能評聘職稱。其中,已取得任職資格的66人,不能聘任到相應職級崗位。
有人內卷,有人躺平。彼時,大家熱衷于發論文、評成果、爭項目,甚至無效加班。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及科技創新活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全員起立,競爭上崗!
2022年3月底,該院召開首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院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改革方案的決議》。除了二級和特設崗位人員及部分博士,470名專業技術人員需重新參加崗位競聘。
不以“帽子”論英雄,全憑能力強弱、努力程度、業績多少、貢獻大小說話。
“一切推倒重來,結果可想而知,我們為此做了大量細致工作。”羅成虎言語間透露出當時面臨的壓力。
當年4月初,改革方案正式印發。隨后的20多天里,院領導班子深入19個院所及處室調研,與干部職工面對面交流,既聽意見建議,也做思想疏導。
同時,該院積極爭取自治區人社廳支持,特設了25個創新崗;自行創新設立41個在單位內部有效的內設崗;將所有崗位聘期縮短為3年;還明確了“高職低聘、低職高聘”條件,把這些崗位的評聘權下放到最了解情況的院屬各單位。
半年內,各單位競聘、農科院統籌、黨組會研究、人社廳批復,過程堪比“馬拉松”。
9月底,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文件正式下發。大部分人員聘在原職級崗位,132人順利晉級,比例達到了28%,打開了此前很多人職稱評聘難的“死結兒”。
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
在改革中,49人未聘用到相應職級崗位。這些未晉級或降級人員中,有26人具有高級資格,23人具有中級資格。緊接著,各單位領導及時與他們談心談話、凝聚共識。
“沒有一個‘告狀’的。”羅成虎笑道。
留口子 壓擔子 鋪路子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此次改革,選拔學科帶頭人是重要環節,早在2022年2月份就召開了全院推薦會議。
“我當時沒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按照要求,是不符合二級學科帶頭人條件的。”生于1988年11月的寧夏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葛謙坦言。
沒有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或者國家項目,這對于青年科研人員來說,往往是個很大的短板。
“選才不用同一把尺,給年輕人留口子、壓擔子、鋪路子。”寧夏農林科學院院長劉常青對記者說,“我們既看實績,也看潛力,突出能帶團隊培養人。”
該院從138名參選人員中正式聘任一級學科帶頭人11人,二級學科帶頭人37人,其中“新面孔”多達25個。
葛謙帶領團隊歷時5年奔走于百余酒莊,建成寧夏首個葡萄酒危害因子污染數據庫,建立賀蘭山東麓本土非釀酒酵母和乳酸菌菌種資源庫2000余株,形成了區內領先的葡萄酒風味指標檢測方法技術體系;成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件,制定地方及團體標準8項;本人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寧夏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這些成果最終讓年輕的葛謙脫穎而出。
破格選用的“頭雁”,還有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主任、“寧夏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和“寧夏馬鈴薯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骨干成員鞏檑等,一共8人。
自此,一批青年科研人員挑起大梁。
經統計,該院選拔的一二級學科帶頭人中,45歲以下的共13人,占35%。人才梯隊逐步形成,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后繼有人。
一方面愛才若渴,一方面嚴把質量。
“我們堅持寧缺毋濫,不降格以求,確保選出來的人能切實發揮作用。”劉常青強調,“比如,特色植物開發與利用、農林經濟等6個二級學科帶頭人崗位,因沒有合適人選,暫時空缺。”
解死結 激斗志 涌活水
死結打開,活水涌來。“一池春水”被改革攪動后,寧夏農林科學院科研工作多點開花。
“截至2022年底,全院新申報項目428項,比上年增長12%。60%從事辦公室管理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申請調到科研崗位。”在劉常青看來,最讓院黨組欣慰的,莫過于此。
改革當年,該院就獲批自治區首個揭榜掛帥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聯動項目通過科技部答辯;首次成功申請到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由羅成虎和劉常青掛帥,二級學科帶頭人、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副所長王占軍負責的寧夏中部干旱帶“光伏+生態+畜牧”綜合發展技術模式,所提建議已供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參考。
多位骨干領銜13個戰略研究組,圍繞自治區六大農業特色產業和科技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均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羅成虎認為,全院轉變觀念、突破常規,更多人干事創業的斗志,由此激發。
改革之前,寧夏農業有機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湯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徘徊。近兩年,他帶領團隊發表SCI論文12篇,申報發明專利3項,助推平臺研究水平西北領先。然而,對這位家鄉遠在湖南的博士來說,父母年邁,親情和鄉愁常讓他牽腸掛肚。恰巧,南方一所高校又拋來橄欖枝……
羅成虎與湯冬促膝談心,拴心留人。“兩次懇談,情深意切,還給了支持團隊發展的承諾,讓人心里很安定。”湯冬說,“最重要的是,我從這次改革中看到了對科研規律的尊重、對科研人員的信任、對科技創新的鼓勵。”
“我們想把有機中心打造成服務地方產業、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創新中心。”已經決定留下的湯冬慷慨立旗。
繼續涉險灘,繼續攀高峰。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寧夏農林科學院正勇毅前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