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3-10 09:12:03
原標題:數量有保障 質量不降低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數量有保障 質量不降低
來源:農民日報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支撐,保護好耕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要加強耕地保護,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完善水利設施,新建高標準農田4.56億畝。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耕地保護不僅是數量不“掉線”,還要守住質量不降低。如何開展耕地保護與提升?代表委員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就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據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有關數據,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其中三分之一為高標準農田,三分之二則屬于‘靠天吃飯’的中低產田,西部十個省區市相關情況尤為突出。”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重慶市委會主委丁時勇表示,當前西部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形勢尤為緊迫。
“西部地區耕地的資源稟賦較差,建設高標準農田所需的投資遠高于其他省區市,而建設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中央、省市級財政,縣區級財政配套,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建設、輕管護、輕利用的現象也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高標準農田設施設備破損后不能及時修復,相當部分高標準農田仍然采用傳統農業的分散經營模式,機械化程度不高。”丁時勇認為,應構建規劃、建設、管護、利用一體化新格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介紹,氣象大數據是促進農業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建議將高標準農田氣象服務能力建設納入農業強國規劃,高位推動,并將其納入高標準農田驗收項目。要完善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涵蓋多要素氣象站、作物自動化觀測、農田遙感監測等設備的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網絡,優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建設,更新升級作業設備,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重保障作用。第三,依托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讓涉農部門數據深度融合共享。”龔建東說。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依然是以‘小、零、散’的方式為主,不利于農業的產業升級和價值提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曹縣磐石街道五里墩村黨支部書記王銀香在調研時發現,一戶農村家庭的田地往往會被分割成不同位置的多個地塊,嚴重影響機械化作業,也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困難。
王銀香提出,可對農田實行“先整合、再分配”,即根據鎮、村等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對農村土地進行集中測量和統一調整,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集中建設農用基礎設施,再根據農民原有農田面積進行重新分配。王銀香強調,這項工作要與移風易俗工作相結合,對選擇自主經營的農民,要分配靠近居住區的地塊,引導他們走生態農業、體驗農業、精致農業的道路,對有選擇流轉經營意愿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他們選擇遠離居住區、適合規模化生產的地塊,增加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會主委徐毅松表示,針對耕地布局零星分散的問題,亟須明確布局優化的操作路徑。各地應加快“小田并大田”整理模式的試點探索,在全國范圍加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力度,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
徐毅松認為,相關部委要對各地探索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和指導,明確綜合整治目標任務,以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為重要導向,協調各類專項規劃,加快實現耕地增量提質和空間布局優化。同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嚴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開辟出適應鄉村振興實際需要的新通道,對各類小微鄉村公益項目,探索先補后占的永久基本農田調整補劃實施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說:“我國耕地總面積19.179億畝,但中低等耕地仍占68.8%,耕地質量平均等級僅為4.76,急需突破低產田產能快速提升和退化耕地快速治理技術,實現新增加一億噸產能的目標。”
建立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
保護耕地,不僅要靠政府實行一系列“長牙齒”的改革舉措,也要通過政策激勵、搭建平臺,調動社會各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民建中央在《關于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保護積極性的提案》中指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耕地保護的責任主體和中堅力量。提案建議,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準入管理,優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耕地質量研究和建設項目,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種子新品種、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技術、土地保護措施,探索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新模式,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素服務保障。
“應多方發力,著力突破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面臨的各種束縛。多措并舉,破除影響建設主體積極性的障礙。”丁時勇說,建議以新增耕地的指標交易收益作為破解資金缺口的首要舉措。將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納入耕地占補平衡年度計劃統一管理,通過新增耕地的指標交易收益反哺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制定差異化的畝均投資標準,按照建設資金數量與來源結構的優化情況,逐年提高畝均投資水平。同時,盡快出臺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具體辦法,推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