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3-01-18 06:52:01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8日訊 今天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第三版“新春走基層”專欄刊文《托管“一塊地” 村民享紅利》,報道記者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營樓村見聞 ,點贊營樓村兩委帶領村民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以下為報道全文:
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營樓村的農田,一片片綠油油的冬小麥根系粗壯,長勢喜人,給廣袤的北方鄉村帶來一片生機。
每天早上到地里溜達一圈,是55歲的營樓村黨委書記趙記茂雷打不動的習慣,“現在咱村就這一塊地,3160畝,今年的冬小麥出苗率高、長勢也很好”。
趙記茂所說的“一塊地”,由村黨支部通過“減壟增田”“歸并置換”,將“一戶多塊田”變為“一村一塊田”,由合作社實施規模化經營,不僅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問題,更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原先村里的地都是零碎的,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再加上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年人無力耕種,畝均產出效益極低,有的土地甚至荒廢,村集體經濟也增長緩慢。”趙記茂坦言。
大場鎮地處兩河交匯平原,土地肥沃,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菜籃子、糧囤子。怎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鎮黨委與村“兩委”反復討論,決定由村黨支部領辦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先將土地托管到村,然后由合作社經營,確保糧食安全,壯大村集體經濟。
60歲的村民孟召蘭種了大半輩子的地,“托管”前,每到農忙季節,“老把式”也犯愁,自家8畝耕地分散在6個地塊,除草、施肥、打藥,不論什么活都要勞神費力,收獲時聯合收割機都沒法下地。村里要“托管”,她是第一批簽字同意的村民之一。
“過去連收帶種全靠人力,前后得忙活一個多月,人累得夠嗆不說,還耽誤在外面打工。”孟召蘭的老伴會木工活,兩人在外面打工,每天有400多元的收入。“現在好了,土地托管我們不用操心地里活了,一年還有8000多元的收入。在鎮上打工,一年再掙個七八萬元,生活越來越好。”
小田變大田,表面上是簡單的重整與合并,實際效果形成“1+1>2”的疊加效應。
“通過土地托管的模式,村民承包地面積和所有權不變,每年每畝可獲得700斤小麥或時令小麥價格的收入。”趙記茂介紹,村里統一托管土地,由于減少了壟溝、生產路、閑置地等無效面積,農田面積擴充了10%左右,擴充農田收益由村集體獲取。“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可增加收入50多萬元。”
解決了誰來種糧的問題后,趙記茂又帶領合作社開始探索怎樣種出好糧。“我們吸納全鎮93家農機大戶、家庭農場等土地托管服務主體,配建現代農業服務中心,集聚300余名農機手、2800余臺農用機械,形成了機具共享的生產聯合體。”
托管土地成方連片后,新一代農民在新時代的農業舞臺上開始“大顯身手”。精細灌溉、水肥一體、測土配方……各種新技術不斷應用,農作物種植生產更加科學,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步提高,開啟高產模式。
“別的不說,就在買種子買化肥這一個環節上,我們跟經銷商就可以議價。”趙記茂說,合作社通過農資團購節本、農業政策補貼、機械作業減工,除去每畝分紅給村民的700斤小麥,剩余的小麥畝產和第二茬玉米產量即為合作社收益,粗略計算,每畝地增收可達300元以上。
土地統一托管出去不用操心了,村民從農田里解放出來,如何讓村民實現高質量就業?大場鎮在成立同富田園土地合作社的基礎上,又創辦同富勞務合作社,將全鎮擁有一技之長的群眾組織起來,逐步形成了抱團高質量就業格局。
大場鎮副鎮長寧聰介紹:“一期我們共吸納了196名有‘一技之長’的群眾,為41家企業輸送了技能工人,用工率達100%。”“同富田園”與“同富勞務”協同發展,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又助力鄉村產業提質升級。
整村“一塊地”,改革讓營樓村村民享受到了發展紅利,也點燃了鄉村快速發展的引擎。當前,營樓村兩委正帶領村民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