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1-10 12:29:01
原標題:堅定信心 迎難而上 真抓實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堅定信心 迎難而上 真抓實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黨必須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積極的心態、堅定的信心、主動的作為,是實現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戰勝困難的重要力量。本報就此推出訪談——
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
記者: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只要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在您看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來源于哪里?
周文:信心和底氣,首先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是我們成就偉業最可靠的主心骨,能夠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這是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能夠有力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沖擊,這是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關鍵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善于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有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把握新機遇的能力,能夠著眼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在任何困難挑戰面前保持戰略定力,讓宏觀政策堅持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在平穩增長中實現轉型升級。
信心和底氣,來自穩定的經濟基本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不僅具有“大塊頭”,也具有應對不確定性和困難沖擊的超強韌性。龐大的人口基數、寬廣的國土空間、巨大的經濟體量、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賦予中國“超大規模”優勢。現在,內需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不斷釋放,使我們有更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讓經濟基本面穩如磐石,足以抵抗大風大浪、避免大起大落。同時,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我們要把握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大勢,把握我國發展仍具有的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信心和底氣,來自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正確認識。過去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當前,我國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就業物價基本平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們應當從這些機遇和成績中,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潛力和希望,對未來的發展抱有堅定信心和良好期待。今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挑戰越多、困難越大,越彰顯出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中國經濟也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如何理解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
周文: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加深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影響。把風險挑戰找清楚,把困難問題查明白,不是為了嚇阻發展信心,更不是給不作為、不進步找借口,而是為了調整好心態和方略,謀劃更睿智的應對方式,激揚更堅定的發展信心。英國作家狄更斯寫過《遠大前程》,也寫過《艱難時世》,這兩個概念看似相距遙遠,但現實中它們往往就是統一體。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困難,但困難是永恒存在的。要從艱難時世走向遠大前程,歸根結底,唯有信心和奮斗。越是困難時刻,越要堅定信心,任何艱難曲折都不能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對待當前經濟形勢要全面辯證地看,既要看到數據升降之“形”、市場變化之“態”,更要把握長期發展之“勢”。
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放眼世界,過去三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5%左右,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經濟“成績單”彌足珍貴。中國經濟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壯大,只要我們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一定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各項穩增長政策疊加發力,釋放出穩經濟促發展的信號。廣大市場主體和干部群眾緊鑼密鼓投入復工復產,展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充滿斗志的拼搏狀態,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只要14億多中國人團結一致,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勇往直前、攻堅克難,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
以黨的堅強領導為根本保證,把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內嵌到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記者:信心底氣,離不開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規律的正確把握。對做好經濟工作重要經驗及時進行總結,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是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項重要內容。這些規律性認識,既是對新時代我們黨經濟工作寶貴經驗的總結,也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思路。您如何理解其中一以貫之之處?對當前做好工作有怎樣的啟發?
周文: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六個堅持”: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四個必須”,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個根本”。“六個堅持”“四個必須”“五個根本”相互貫通、有機統一,蘊含著發展觀,也體現方法論。
堅持黨的領導一以貫之。從2020年強調“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到2021年“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再到2022年“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這一紅線貫穿始終,是統領,是關鍵。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體量越大,風浪越大,掌舵領航越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當前,推動經濟持續復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振興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風險等各項任務都很艱巨,處于攻堅克難的重要時刻。以黨的堅強領導為根本保證,把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內嵌到發展的每一個環節,經濟蓬勃向上就有了動力源泉,發展潛力、改革紅利也將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堅持高質量發展一以貫之。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九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聚焦當下、也是著眼長遠,是應對挑戰、也是主動作為。越是面對艱險、爬坡過坎,越要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有力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同時,要深刻認識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加快落實穩住經濟各項舉措,著力提振信心、注入動能、穩定預期,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堅持穩中求進一以貫之。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越是面對風高浪急的挑戰,越要牢牢把握好這個總基調,這是我們黨駕馭經濟工作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也是復雜形勢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經濟工作始終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并針對當年經濟工作作出新的完善和總結。2021年強調“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2022年提出“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準”,黨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在對規律的把握中打開工作新局面。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困難和挑戰,穩是主調,是大局,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進是方向,是目標,沒有進,就不會有真正的穩。穩與進相輔相成,要用全面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看待二者關系。
堅持系統觀念一以貫之。經濟社會體系是一個普遍聯系、多維多元的復雜系統。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重要的方法論。在領導各項工作時,我們黨始終注重綜合平衡、總體謀劃。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明確提出“六個統籌”,強調“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和推動工作的優良傳統。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系統觀念,在工作中就能做到全盤謀劃,整體思考,綜合研判,自覺貫通歷史和現實,主動聯系國際和國內,靈活結合理論和實際,得出科學的預見和結論,做到未雨綢繆、把握主動,精準施策、正確應對,從而穩中求進,行穩致遠。
自覺用高質量發展要求檢驗思想作風和工作成效,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思路的大轉變、發展本領的大增長、發展質量的大提升
記者:黨的二十大要求領導干部不斷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新征程上,各級領導干部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尤為重要。在您看來,領導干部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有哪些主要著力點?
周文: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就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發展都要體現高質量的要求,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用高質量發展要求檢驗思想作風和工作成效,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發展思路的大轉變、發展本領的大增長、發展質量的大提升。
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經濟工作。政治過硬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善于洞察經濟活動的政治后果,善于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到經濟工作各方面。在實際工作中,要緊密聯系具體實際,既解決老問題,也覺察新問題;既解決顯性問題,也解決隱性問題;既解決表層次問題,也解決深層次問題。要創造性抓好貫徹落實,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不斷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專業化能力。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有專業化能力支撐。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學習和調研,提高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堅持全球視野,做到厚積薄發。要結合經濟工作需要來學習,既要鉆研宏觀,又要熟悉微觀,不斷提高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前沿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的變化趨勢,了解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最新發展。提高領導經濟工作能力不是只懂經濟學知識、科學知識就夠了,還必須學習歷史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
不斷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要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的辦法,改變用超越法律法規的手段和政策來抓企業、上項目推動發展的辦法,改變采取陳舊的計劃手段、強制手段完成任務的做法。要依法辦事,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
不斷提高統籌協調能力,增強防范化解風險本領。邁入新征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復雜,必須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要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運用辯證法,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要強化風險意識,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到未雨綢繆。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始終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和箭在弦上的備戰姿態,在堅決斗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