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1-05 08:50:01
原標題:百年茂腔推陳出新與時偕行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百年茂腔推陳出新與時偕行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孫叢叢
茂腔是廣泛流傳于山東青島、濰坊、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0多年傳承衍化中,形成了“四大京、八大記”等傳統代表劇目,在城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幾年,隨著生產發展和生活變遷,一批茂腔新作不斷涌現,拓展了劇種選題領域,展現了新時代新風貌。同時,如何處理好舞臺表演與展現現代生活的關系、處理好本劇種特色與其他表演形式之間的關系,成為茂腔新劇目創作尤其是現實題材創作所面臨的一道思考題。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概述茂腔時提出:“豐富、質樸、精湛的藝術特色,是茂腔深受人民喜愛的重要原因。”作為起源于民間的劇種形態,茂腔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無論其語言藝術、聲腔音樂還是表演風格都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它還被稱為“膠東之花”,在許多劇目中包蘊著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像傳統茂腔《梁山伯與祝英臺·下山》中所唱:“走一洼,又一洼,洼洼長得好莊稼,長得高的是胡秫,長得矮的是芝麻,不高不矮是棉花,棉花地里帶西瓜……”語言不僅富有生活氣息,還展現了北方農村生動的生活景象,與其他劇種同名劇目在風格上具有一定差異。
時代在變,審美、觀念等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茂腔進入城市劇場后無疑需要吸收嶄新創作元素與舞臺手段,但如何從容展現全新的時代和人物形象,又不丟失劇種自身魅力?首先,要從傳統基因中發掘鮮活元素,正確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
比如,新編茂腔《秧歌鄉的故事》圍繞“老馮頭”、李香蘭等三對老人的“黃昏戀”及養老問題這一主線,貫穿膠東國際機場建設、舊房拆遷等事件,既保留了茂腔質樸通俗的風格樣貌,又融入膠州大秧歌這一本土藝術符號,將兩種藝術形態巧妙融合,就很好地實現了立足傳統、開掘出新。值得一提的是,秧歌表演在劇中不僅作為老年人情感的媒介、劇情發展的線索、地域形象的表征,其載歌載舞的特色還與戲曲舞臺的“歌舞演故事”高度契合,從而成為舞臺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秧歌既扭出了歡聲笑語,營造了情境、烘托了氛圍,還作為貫穿全劇的一條副線,與主線交織豐富了全劇的歌化、舞化敘事,呈現出茂腔表演藝術新亮點。正因為抓住了創作規律、找準了切入點,該劇在大量吸收民間音樂、舞蹈元素的同時,展現出熟悉的陌生感、濃烈的地域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獲得了廣大受眾的高度認可。
其次,戲曲作為場上藝術,無論傳統戲還是現代戲,最終都要落在演人物、演故事上,但其方式又區別于案頭文學、影視藝術及話劇、歌劇等,在總體呈現上講求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因此,其新劇目創作還應在表演的程式化與生活化之間找準尺度。
像茂腔等一些地方戲劇種本身起源于鄉土,且傳統戲中展現婚姻生活、家長里短的劇目占較大比重,它們不像京、昆等大劇種那樣有嚴謹的規矩范式,反而在表現日常生活、傳遞人物情感方面有相對豐富的表達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要舍棄程式,而是要通過程式動作與生活動作的圓融,更好地實現舞臺空間的虛實相生之美。仍以《秧歌鄉的故事》為例,在“老馮頭”過生日一場戲中,他的兒女送上了二胡、鳥籠子等生日禮物,卻各有各的盤算,尤其是兒媳婦巧真怕拆遷補償款被打折扣,極力反對“老馮頭”和李香蘭的戀情,導致一場家庭聚會不歡而散。舞臺上以幾組可移動的桌子代表酒店包間,空間布局十分簡約,眾人向“老馮頭”獻上禮物的動作也被處理得自然流暢,結合了臺步、云手等程式表演,既有舞臺美感,又有生活氣息。這些新場景的展現都是對生活動作加以提煉而完成的,亦達到了戲曲舞臺動靜相宜的效果。
另外,新劇目尤其是現實題材劇目,因為記錄歷史進程、講述時代故事,所展現的內容都是當下的、新鮮的,觀眾也就不可能像欣賞傳統老戲那樣對劇情滾瓜爛熟,只管“閉著眼睛聽戲”。比如,茂腔現代戲《黨費》展現了女共產黨員黃新帶領戰友與敵人斗智斗勇、最終英勇獻身的故事;《失卻的銀婚》揭示了一位曾受百姓愛戴的干部在利益誘惑下跌入貪腐深淵、受到黨紀國法嚴懲的歷程……這些新劇目取材的角度較之傳統戲更宏大、更豐富,在二度呈現中更需及時擴容舞臺理念、技巧及手段。
從此種意義來說,新劇目創作還需要創作者從本劇種規律出發,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體驗其所經歷的喜怒哀樂,靈活調用語言、唱腔、身段、步法等為劇情服務、為塑造人物服務,同時,廣泛向其他劇種及表演樣式學習,吸收并內化為對本劇種、本劇目有幫助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更好地呈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真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