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2-12-06 08:41:12
原標題:凝聚中德智慧 共筑糧食安全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凝聚中德智慧 共筑糧食安全
來源:農民日報
編者按:今年是中德兩國建交50周年。11月初,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結束對華的正式訪問,兩國各領域合作氛圍良好。農業是中德合作的重要內容,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合作成效顯著。作為中德農業合作的創舉,中德農業周已連續舉辦七屆,得到各方認可和贊譽,已成為中德兩國農業人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攜手合作的重要機制。近日,適逢第八屆中德農業周舉辦,記者對系列活動進行了采訪,請看“第八屆中德農業周系列活動觀察”——
小雪過后,秋糧歸倉,萬物冬藏待春來。日前,第八屆中德農業周系列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舉辦。
本屆中德農業周聚焦糧食安全主題,設置了糧食安全合作高層論壇以及智慧農業、種業發展、糧食減損等系列主題研討會,兩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協會代表共同參會,系列活動網絡直播觀看量超過110萬人次。
全球糧食安全需要中德攜手貢獻
在中德農業周開放日暨中德糧食安全合作高層論壇上,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針對當前全球糧農領域的復雜形勢,希望雙方加強農業和糧食安全合作,謀劃農業中長期合作重點,挖掘農業經貿合作潛力,提升糧食安全合作水平,強化中德農業中心建設。
“面對當前挑戰,國際層面的交流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德中兩國都是世界農業大國,多年來,兩國一直在農業和林業領域開展雙邊合作項目。中德農業周是我們持續成功合作的標志?!钡聡称放c農業部議會國務秘書奧菲莉亞·尼克表示,未來雙方還應該在這一合作框架下,推動全球糧食安全和氣候改善、可持續發展,通過合作伙伴關系開展知識和技術轉讓,開啟新的德中農業轉型和為世界糧農發展提供創新方案。
“第八屆中德農業周的成功舉辦,表明了中德雙方堅定不移深化兩國農業合作的決心和信心?!敝袊r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主任張陸彪談道,今年中德農業周的活動聚焦糧食安全,這是全球發展領域最緊迫的挑戰之一,完全契合了中德兩國農業發展關切。中德農業中心團隊圍繞主題設計了豐富的活動內容,有利于促進雙方代表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互學互鑒,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
研討環節,圍繞如何促進全球糧食安全,中德農業專家分享經驗、探討路徑。
“當前全球糧食面臨許多嚴峻挑戰,應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來制定戰略和政策。關注增加產量、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性和糧食減損?!痹聡舳骱D反髮W糧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賴納·德魯茲分享道。
南京農業大學首席教授、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朱晶認為,中國在實現糧食安全方面正在不斷拓展自己的理解,采用大食物觀,考慮的范圍不僅是耕地,同時還有草地、森林和海洋資源。
德國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和技術變革特聘教授約阿希姆·馮布勞恩在演講中提出,德中兩國在糧食安全方面可以重點開展工作的一些方面,包括在食品貿易方面確保市場開放,避免貿易限制政策;對饑餓問題嚴重的國家提供支持;對于提升氣候韌性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加投入;大力促進糧食體系的研發和科技創新等。
種業創新成為中德合作新亮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和德國就在向日葵、玉米育種等領域開展合作。中德兩國在種業領域的合作既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經驗,又有創新發展的廣闊空間。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糧食安全和地緣政治的挑戰成為德中兩國和全球的關注重點。我們兩國已經把種子作為合作重點,包括建立一些基因庫和數據庫,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成果顯著?!钡聡称放c農業部雙邊項目處處長布魯諾·霍夫施塔特說道。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種子資源保護與利用、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種業市場治理體系和種子國際貿易等方面均取得長遠發展。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秘書長田偉紅認為,“一個國家不可能擁有所有的資源和技術,所以全球種業流通和貿易非常重要,各國應加強溝通植物檢疫措施,確保種子貿易順利通暢。”
小麥是全球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也是全球糧食貿易比重最大的糧食品種。小麥耐熱耐旱聯盟(AHEAD)全球協調員斯蒂芬妮·哈格曼表示,聯盟希望通過宣傳和交流新的種子資源技術和想法,確保農業技術能夠應對炎熱和干燥環境的挑戰。同時,聯盟可以提供有效的投資框架,使全球小麥研發群體參與進來,促進協作和信息共享。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姚穎垠提出,中國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水平近十年來都位于世界第一,單產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逐漸向抗病、高產、穩產、優質轉變,還培育出富硒、糯性小麥等功能性小麥新品種。中國小麥的育種成果,為中德雙方專家學者提供了豐富信息和參考。
對于新的育種技術進行監管至關重要,歐盟準備更新相關的監管法律,中國也采取了相同的戰略?!爸参镉N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很多成功經驗,例如提高種子質量、增加產量、提高收入等。新的基因組技術可以縮短育種時間,使育種更具針對性。”歐洲種子協會植物育種創新宣傳經理佩特拉·喬亞施介紹了新的育種技術,探討植物育種為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
糧食減損呼吁中德經驗互鑒
當前,一方面全球疫情反復膠著,地緣沖突仍未停息,糧食生產和供應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另一方面,糧食損失和浪費也是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
“希望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農機制造商,與中國企業多交流、多合作,面向中國市場,提供更適用、更低損、更高效、更智能的聯合收割機產品,共同為維護糧食安全貢獻機械化力量?!敝袊r業農村部農機化管理司科技推廣處處長劉小偉表示,中國政府自2021年開始將糧食作物機收減損作為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重中之重,一方面持續推進機具裝備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廣泛組織開展糧食機收減損宣傳培訓活動。
去年9月,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山東濟南首次召開,50多個國家代表出席,在糧食減損方面達成十項共識,其中包括生產減損、加工減損和消費減損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針對農產品采收以后在加工過程中如何進行減損提出如下建議:農產品采收以后建立生鮮農產品產地商品化和冷鏈物流體系;根據農產品加工的特性和產品市場需求,采用合理的加工方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完善糧食油料及時干燥和綠色儲糧技術;發展新型農產品加工技術。
德國的食物浪費主要發生在家庭消費層面?!?019年,德國提出減少食品浪費國家戰略,制定相應干預措施,并推動消費者對過期食物的再利用?!钡聡称放c農業部糧食減損與營養可持續負責人娜塔莉·班斯提出,“我們不僅需要全國性食品糧食減損戰略,更需要開展國際化合作,共同致力于減少食品浪費,期待德中雙方專家之間進一步增進溝通?!?/p>
2021年,中國出臺了《反食品浪費法》,調動各級政府部門、餐飲經營者、商超、消費者各方都參與其中,減少食品浪費,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飲食消費觀念。
減少浪費的同時,“綜合利用水果的皮等不能被避免浪費的食物來養殖昆蟲,制作養殖業所需的飼料,最終增加人類可以消費的食物?!钡聡R布尼茨農業工程和生物經濟研究所博士賈科莫·羅西還從昆蟲生產和循環經濟角度為糧食減損提出了新思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