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11-14 09:43:11
原標題:以高質量高博會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以高質量高博會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是全國高等教育領域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綜合性品牌展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始終秉持“政治上堅持高站位、思路上堅持大格局、事業上堅持謀長遠、工作上堅持善作為、作風上堅持嚴要求”的辦會經驗,大力推進高博會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高博會助力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
高博會是學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業品牌活動,連續4年獲評中國會展品牌展覽會,入選“商務部引導支持展會”。
強化政治引領,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守正創新定基調。學會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科學編制學會“十四五”發展規劃,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服務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服務政府部門宏觀決策,配套制定高博會發展規劃,為高博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努力把高博會打造成為展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為政府、高校、企業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重要橋梁,成為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國家名片。高博會從1992年開辦以來,堅持與時俱進、砥礪前行,始終圍繞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展開。
行穩致遠重協同。高博會始終秉承“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的價值理念,弘揚“勇于承擔、追求卓越”的創業精神,堅持橋梁和紐帶的定位,鏈接政府、高校、城市、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主體,推動落實產教深度融合,建立項目閉環管理體系,提升第三方監督功能,打通高校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的堵點,凝聚起多元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齊心助力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
實干篤行提品質。新時代10年來,高博會輻射了5萬余家企業,累計展覽展示面積約94萬平方米,近3萬個展位,參展參會近300萬人次;輻射全國2000余所高校,累計高端學術會議論壇活動300余場,專題報告2000余個,與會專家和會議觀眾50余萬人。高博會積極探索“以會促展、以展帶會、會展融合”的新模式,2020年開啟“云上高博會”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現已成為集教育博覽會、科技博覽會、人才博覽會于一體的品牌展會。
服務教育強國戰略,邁向新時代教育博覽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高博會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博會歷經30年的升級,現已形成服務高等教育的兩大抓手:一抓硬件,以提升高等教育現代化為導向,促進現代化教育裝備優化升級;二抓軟件,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包括新時代大學治理創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
服務科教興國戰略,打造新時代科技博覽會
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我們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高博會一直致力于創建創新發展平臺,與科協共建“科創中國”平臺;與陜西省西咸新區、山東省淄博市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創建平臺育智庫,高博會成立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科技服務專家指導委員會,打造“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生態圈”,建立科技創新學術智庫,引智借力,合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服務人才強國戰略,共建新時代人才博覽會
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把我國打造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就務必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一方面,我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讓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為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高博會先后啟動實施就業供需對接會。近3年,高博會共組織1500余家單位現場招聘,提供12萬個就業崗位,促成6萬余人次就業簽約,有效鏈接教育部門、行業用人部門和各類用人單位。為打造高等學校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創業型企業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高博會啟動了就業育人“共創行動”,20余家行業企業協會、100余所高校加入首批計劃。
深化教育支撐,譜寫高博會新華章
邁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高博會堅持黨的領導總攬全局,講好中國高等教育故事,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自第58屆高博會起,高博會將設立高教專區、城市專區、競賽專區、思政專區、國際專區,以高等教育為主線,串聯區域經濟與對外開放、高校與企業、教育與城市,助力高校展示辦學成果和學科專業特色,推動城市展示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為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提供平臺,以服務高等教育為核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姜恩來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吳英策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事業發展部主任,李燕系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講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