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2-11-07 09:01:11
原標題:蓄藏豐歲立冬時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蓄藏豐歲立冬時
來源:農民日報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轉眼已到立冬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立冬后,日照時間繼續縮短,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甲骨文“冬”的字形,是繩子兩端有結的樣子,意為終結、終端。冬季就是指四時中最后一個季節。立冬時節草木凋零,水始冰,地始凍,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農作物差不多已收割晾曬完畢,收藏入庫,人們開始釀酒、腌菜、做臘肉等,準備過冬。
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為基準。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地域溫差。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地區風干物燥、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溫暖宜人。此時,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接近尾聲;江南地區人們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南方農諺:“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反映了農家無閑月的勤勞忙碌情景。趕上連日好天氣,農人們又會根據經驗抱定一個信念:“立冬晴,好收成。”這是期盼,也是美好的心理暗示,強化著心想事成、努力促成的客觀效果。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歷來很受重視。古時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出北郊行迎冬之禮。民間賀冬,則開展祭祖、飲宴、卜歲等活動,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祈祝來年豐收。立冬節氣的民俗還有補冬、釀黃酒、舂“交冬糍”、冬泳等,豐富多彩。
“立冬補一補,一年精氣足。”這個時期進行食補,可為抵御冬天嚴寒補充體能和元氣。
冬釀黃酒是紹興傳統風俗。冬季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殖,又能使酒在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
閩南漳州一帶人們立冬要舂“交冬糍”。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搓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研細,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香甜花生粉,十分美味。鄉親們團聚分享美食,其樂融融。
入冬了,人們珍惜溫暖的陽光。此時還需要積極樂觀的心態,心中要有一團火,“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感謝中華農耕文化歷久彌新的冬藏智慧及實踐,感謝新時代農人的一項項創新技術,它給冬季增添了不同季節食物的味道,讓我們的日子安詳而有滋有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