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2-08-30 09:03:08
原標題: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法治建設論壇主旨發言摘登
來源:人民法院報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楊臨萍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吳朝暉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 靜 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院長 劉奕群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楊 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楊臨萍
當前,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為司法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人民法院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不斷推動現代科技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為推動網絡法治文明建設、服務數字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
第一,堅持思想引領,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保障網絡安全、掌握核心技術、匯聚網絡人才、清朗網絡空間等方面部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大力推進互聯網司法和智慧法院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規則確立、網絡治理向前邁進。在黨中央決策部署下,設立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全球率先出臺在線訴訟、在線調解、在線運行“三大規則”,互聯網司法完成了由實踐探索到規則體系的構建。緊跟數字時代步伐,形成了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統,開創了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人民法院深化信息化與審判執行工作的深度融合,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深化信息化與訴訟服務的深度融合,極大方便了群眾訴訟。深化信息化與審判管理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民法院工作效能。
第二,發揮司法職能,服務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近年來,人民法院積極回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加強數字經濟法治建設,面向訴訟參與人、社會公眾和政務部門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務,致力于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治理、服務數字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嚴懲網絡犯罪,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強化裁判引領,護航數字經濟發展。拓展司法服務,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促進執行高效化,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加強以案釋法,豐富優質網絡產品供給。
第三,強化科技賦能,匯聚向上向善力量。“十四五”時期,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加速推進,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電子訴訟占比”成為“十四五”數字中國重要發展指標之一。人民法院將堅持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雙輪驅動,持續優化互聯網司法新模式,在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全面提升智慧法院建設水平。二是持續完善互聯網司法模式。三是強化數字經濟司法保障。
未來,人民法院將緊抓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助力構建和諧文明、規范有序的互聯網社會,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為信息時代的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吳朝暉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網絡法治是網絡文明的保障基石。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它是現實社會的延展,同樣要講法治。網絡空間延伸到哪里,法治工作就要緊跟到哪里。我們要切實發揮網絡法治在“過好互聯網這一關”中的保障性、基礎性作用,著力推動網絡文明向好向上發展,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這樣的網絡法治應該是回應現實的法治,應該是擁抱科技的法治,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法治。
近年來,我們驚喜地看到,人民法院積極回應數字時代法治需求,在推動現代科技與人民法院業務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互聯網法院的設立,就是我國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司法創舉,它們已經并將繼續彰顯跨界融合的魅力,必將持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發揮獨特作用。
網絡法治是21世紀全球法治進程面臨的“世紀課題”。我們要加快人文與科技融合,進一步建構網絡法治知識的新體系。我們要聚焦現實與虛擬交互,進一步優化網絡法治教育的新體驗。我們要推動定性與定量互鑒,進一步融合網絡法治研究的新范式。我們要立足理論與實踐結合,進一步提升網絡法治文化的新境界。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 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司法審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更為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近年來,天津法院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部署,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力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支持下,以智慧法院建設為抓手,推動審判執行、訴訟服務等工作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網絡司法的能力水平,積極回應網絡時代人民群眾司法需求。
天津法院積極踐行依法治網理念,集中優質審判資源,大力加強涉互聯網案件審判,堅決打擊網絡違法行為,著力維護網絡公平秩序,推動規范網絡新興業態,以司法裁判明規則、促治理。著力加強信息技術在法院各領域的應用,大力提升網絡司法科技水平,推動審判工作智能化、執行工作高效化、審判管理精細化,為審判執行賦動能、提質效。聚焦人民群眾司法需求,加強全方位在線服務、全流程在線審判、全領域在線解紛,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訴訟服務和多元解紛機制,讓司法為民更便捷、更高效。
下一步,天津法院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市委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智慧法院建設,深入推進司法審判和數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清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院長 劉奕群
近年來,計算機科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與實踐受到廣泛的關注,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空間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新挑戰呈現出技術問題與司法實務問題交織的態勢;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民群眾對于更高水平公平正義的要求在社會高速信息化的過程中演變成了更迫切的技術需要。在這一交叉學科發展演進的過程中,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應用展現出了極大的實務和研究價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周強院長的直接推動下,人民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互聯網司法研究院針對幾家互聯網法院和濟南、聊城等基層法院開展了調研,每到一地,都體會到智慧法院建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這讓我們每一位參與到司法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國學者都為之自豪,也是我們在國際同行面前展示學術成果最大的底氣。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楊 力
中國法院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的在線辦案和服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為在線訴訟、在線調解等提供極大便利,取得顯著成效。因此,智慧法院建設不是簡單的國情土壤、應付中央要求或上級考核的“形象工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勇闖“無人區”,累積實現了從實踐樣態躍升為“中國模式”的突破,為世界司法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模式,為信息時代的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下一步讓“中國方案”行穩致遠、引領世界,需要提升中國對智慧司法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實現中國司法智慧、中國治理方案的有效傳播。第一,以標準為切入點引領智慧司法的國際治理規則構建。第二,建立和主導全球智慧司法的權威性評價和認證體系。第三,借助于“技術工具包”輸出參與各國智慧法院建設。第四,以透明、高效和普惠的智慧法院成效講好中國故事。第五,打造中國魅力增強中國智慧司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第六,踐行國際多邊主義和建立區域性的智慧司法共同體。
以上文字由本報記者 丁 珈 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