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8-18 09:29:08
原標題:非遺傳承 服務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青州,當地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非遺492項。2013年,根據國家《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學院全力推進職業教育與民族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發展的雙向互動。針對非遺技藝積累、傳承和創新問題,依托“山東省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工程項目”,開展了高職院校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高效服務了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拉動形成千億級文化產業市場。
打造“室—坊—館”非遺技藝積累平臺,實現由民間傳承向學校傳承的擴展
積聚非遺項目,引進濰坊風箏、青州花毽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個;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團隊,引進和培養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45名;打造學校主體的非遺技藝積累平臺,建成8個非遺大師工作室、30個傳習工坊以及風箏博物館、美術館和雕塑館;深挖非遺文化內涵,開展青州衡王府古琴類古籍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建成古琴文獻館。
實施“雙線并行”非遺技藝傳承模式,實現了由單一師徒相承向多元傳承擴展
一條線,師徒結對培養非遺傳承人才:非遺傳承人主導,依托傳習工坊,與非遺傳承志愿者師徒結對,每天兩課時開展小班化手把手教學。
另一條線,課程社團培育非遺興趣群體:面向全體學生,線上線下開展“濰坊風箏”等70余門課程的第一課堂教學;依托風箏社、古琴社等19個非遺傳習社團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依托合作企業,開展“雕塑逆向加工技術”等實訓項目的第三課堂教學。
實施“研發與市場互動”的非遺技藝創新,實現非遺文化發展動力由藝術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
依托非遺文創研發中心,融入先進技術,對傳統非遺制作技藝進行現代化改造,研發古琴智能制造技藝、雕塑逆向加工技藝等非遺技藝創新項目80余項;校政企建成30萬平方米的海岱文旅空間,吸引中晨集團、華藝雕塑等20家文化領軍企業入駐,及時孵化非遺技藝創新項目,累計推向市場6000余項非遺文創產品,年均創收600多億元,占青州市文化產值的50%以上,有效激發了文化產業發展動力。
十年磨一劍,校政企打造并實體化運行的非遺產業學院,有力保障年均培養非遺傳承人、非遺興趣群體3000余人,培養出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獲得者高東寶等為代表的優秀學生群體;學院牽頭建設的書畫藝術產業園等項目獲評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學院還獲評山東省職業教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相關做法被多家主流媒體專題報道。
(肖明勝 趙慶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