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7-31 13:31:07
原標題:心之所善,雖九死其猶未悔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7月22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在全黨全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出席會議并講話。會上還表彰了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
廣大文物工作者備受鼓舞、倍感振奮,紛紛表示將持續(x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扎實深入做好各項工作,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全方位進步。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一生,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清冷、孤獨與寂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傳承保護利用文物的上下求索。這群人有個共同的名字——“文物人”。他們甘愿為文物的傳承保護奉獻一生,無怨無悔。
7月22日,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表彰了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他們中有的是考古人,躬耕田野、青燈黃卷數(shù)十載;有的是博物館人,典藏文物、傳播知識癡心不改;有的是文保工作者,扎根基層、守護文物無怨無悔;有的是文物管理者,查家底、編規(guī)劃,腳踏實地奉獻青春……從波濤涌動的海疆,到白雪皚皚的塞北;從一馬平川的草原,到崇山峻嶺的山區(qū);從雪域高原到魚米之鄉(xiāng),從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只要有文物的地方,就有文物人的身影,就有文物人灑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因為愛所以守望
若不是因為摯愛,誰愿坐冷板凳,一生清貧?若不是因為興趣所在,誰愿將青春年華全部奉獻,背朝喧囂,守望田野?
更有人曾經(jīng)遭遇車禍,先后三次開顱手術,留下嚴重的后遺癥,依然咬牙忍受痛苦,堅持康復鍛煉,只為再次回到考古第一線,他就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田建文。他只能用左手單指敲打鍵盤,依然敲出了考古報告、專業(yè)論文100多篇、50多萬字。他的付出不是為了高薪,也不是為了名聲,38年來支撐他的就是初心不改,對考古的癡愛一如少年。
因為熱愛,所以在別人眼中的“冷門”,他們卻能沉醉其中、食如甘飴;旁人眼中的“冷板凳”,他們卻能一坐幾十年,擇一業(yè)終一生。
西藏自治區(qū)布達拉宮管理處黨委副書記、處長覺單是一個“無趣的人”。他似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愛好,旁人談及時下的熱門事物時,他總是插不上話,但一談到工作,他就會兩眼放光、滔滔不絕。覺單還是一個“愛找麻煩的人”。有一次他讓人更換一些佛龕的玻璃,這些玻璃沒有任何破損和裂紋,大家都感到不解,覺得多此一舉。等新的特制玻璃換上時,大家才恍然大悟——之前晃眼的反射光不見了,觀賞文物更加清晰?!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工作中摳細節(jié),覺單認為是職責,而在同事看來:“這類‘沒事找事’,源于他對工作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
因為熱愛,所以能夠將個人利害甚至生死置之度外。屈原千年前的高歌“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他們一生的寫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館員葉爾米拉,她的熱愛是跨越生死的。2017年葉爾米拉被診斷出乳腺癌,但她沒有聲張,有條不紊地將工作交接好后,才放心地手術。這一年她經(jīng)歷了六次化療,化療與病痛的折磨并沒有擊垮她。臥床八個月后,在能坐起來的第一時間,她就主動要求加入伊犁州博物館新館陳列大綱初稿的撰寫工作,并開始著手準備博物館二期新館展覽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隨著博物館二期工程的不斷推進,研究室承擔起繁重而緊迫的業(yè)務工作。作為研究室唯一的帶頭人,葉爾米拉從不把自己當病人,常常和同事們加班到深夜。2021年新展在即,在連續(xù)幾天熬夜后,她暈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意識模糊之時,她嘴里念著的是“對不起,給大家添亂了”。在場者無不動容。
人在文物在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線。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文物人堅守保護文物的“道”,絕不退縮半步。
2009年6月,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遭受特大洪災,縣保單位赤坎南樓由于堤岸被河水沖刷,大面積塌陷,樓基離河水不到2米,嚴重影響樓體安全。這時,開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文物局)文物股股長梁錦橋沖了上去,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選擇做“洪水中的逆行者”。他和工人一起冒著風雨填沙包、打木樁,但仍擋不住滔滔洪水對樓基的沖刷。當時他身上的現(xiàn)金不夠,便把身份證押給店鋪老板,買來400多米的彩條布,并奮不顧身地跳進洪水中用彩條布護岸。終于,險情化解了,文物保住了!其實這一幕并非個案。開平地區(qū)每年夏季都有臺風天氣,對文物安全影響劇烈。多年來,梁錦橋一直堅守在防風抗洪一線,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用汗水和生命守護著開平市的文物。
對于山東省寧陽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于勇來說,文物安全就是他的命,確保文物安全已融入他的血液,像呼吸般自然,哪怕是因此受到威脅、恐嚇。有一年于勇叫停了一個違法建設項目。之后不久,他兒子乘車去外地上大學的路上,一個外地電話號碼給于勇打來電話,威脅說他們在客車上跟著孩子,企圖迫使他放棄追查。于勇并沒有被這些威脅恐嚇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保護文物的信念,誓與不法分子抗爭到底。在一次保護野外文物的行動中,他被擊傷耳神經(jīng),留下終身三級聽力殘障。然而這些,并沒有阻止他在保護文物的道路上前行。他堅定地說:“人在文物在,這是文物工作者的脊梁和風骨?!?/p>
做歷史的代言人
沉默的文物縱然蘊含著無盡寶藏,但不能自言,需要“代言人”才能真正“活起來”。文物工作者,就是文物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是激活文物的文化使者。
打開電視,在中央電視臺《三星堆大直播》《探秘金沙》等節(jié)目上,總能看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的身影。為將古蜀文明這張名片遞到更多人手里,王方陸續(xù)參與了許多文博節(jié)目的攝制。
實現(xiàn)文化遺產(chǎn)的活化利用,讓其惠及更多民眾,就要從題材、敘事、形貌、推廣、教育、服務等各方面去突破壁壘、打破空間與邊界。王方這么想,也是這么做的。她和同事們一直積極探索讓古代文明與現(xiàn)代藝術、當代生活緊密相連的各種可能,力求讓文物“活起來”。他們打造了“金沙太陽節(jié)”,首創(chuàng)文旅共融新模式;創(chuàng)新設計“古蜀文化特色燈展”,春節(jié)期間,華燈初上時,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觀眾就仿佛穿越回了神秘的古蜀國。
“代言人”們是打通文化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的文化使者。他們紛紛走出博物館,走向基層,服務基層,讓那些沒能走入博物館的人群,也有機會補充“文化能量”。
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表彰名單公布后,上海金山區(qū)許多小朋友很激動:“這不是我們的‘大朋友’——王斌老師嘛!”寫作、考古、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樣樣精通,上海市金山區(qū)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王斌是個“全能型選手”,不但常常在中小學開展以“金山考古”為主題的講座,還連續(xù)多年擔任金山區(qū)中小學線上古詩文夏令營專家講師,因此有一大批中小學生“粉絲”。
王斌不僅自己講,而且參與組建了“金小博”講師團,與金山區(qū)博物館的骨干們把文物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敖鹦〔眻F隊走出博物館,進學校、社區(qū),跑法院、醫(yī)院,接受全區(qū)各行各業(yè)“點單”,讓更多金山人熟悉“家門口”,愛上家鄉(xiā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如今“金小博”講師團已成為當?shù)氐奶厣h建品牌。
科技為文物保護賦能
數(shù)智化時代,科學技術已融會于考古、保護、科研、修復、展示等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少博物館紛紛與科研機構合作,或者干脆自己組建實驗室,將高新科技運用到文物傳承保護、活化利用中。
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是一支沖鋒在前、文物修復的“搶救隊”。在援藏重大紡織品文物保護工作中,這支隊伍數(shù)次攜帶重達數(shù)百公斤的大型科研設備奔赴拉薩,克服高原反應的“身體關”,揚“格?;ā本?,堅持開展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相關工作。舉世聞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是一塊漢代的織錦。10470根經(jīng)線,84片花綜,2片地綜,國絲技術部按原技術、原工藝和原材料的復制理念,歷經(jīng)1年多的時間,將它成功復制出來,再現(xiàn)了漢代高超的織錦技藝。
千百年前熠熠生輝、色彩斑斕的藝術品,會隨著時間變得光澤黯淡、質地脆弱,甚至一觸即“灰飛煙滅”。如此“孱弱的身軀”進行研究已是不易,遑論展示利用。文物數(shù)字化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柴煥波,曾自愿到西藏參加三年的文物普查工作。流光溢彩、神秘深邃的西藏壁畫烙刻在了他心里。壁畫不易保護,回到湖南后,柴煥波仍一直掛念著那些墻體、墻皮正在脫落的壁畫。
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文物局聯(lián)合,開展山南市古代寺廟調(diào)查和壁畫數(shù)字化的實踐。又一個三年,柴煥波和團隊克服各種惡劣條件,走遍了山南地區(qū)的山山水水,完成了近60處寺廟的考古調(diào)查和壁畫數(shù)字化采集工作。
一些人跡罕至的小寺廟原本并不在計劃之內(nèi),路況也不好,但他們并沒有放棄。比如隆子縣日當鎮(zhèn)果拉康遺址,是一座規(guī)模很小、保存殘破的鄉(xiāng)間小廟,在歷次文物普查中均未被發(fā)現(xiàn)。柴煥波他們卻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的壁畫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甚至不亞于那些著名寺院的壁畫?!叭绻麤]有發(fā)現(xiàn)它、對其進行數(shù)字化保護,也許這座小廟里的壁畫就將在積年累月的風吹雨打中褪色、消失,燦爛的西藏壁畫藝術寶庫就將永遠失去一件珍品?!辈駸úㄕf。
“文物”以載道,士以弘道。為了讓文物承載的價值為更多人知曉、為了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文物人一直在努力。心之所善,雖九死其猶未悔,是每位文物人的心聲。
(本報記者 李 韻 本報見習記者 王笑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