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4-21 14:26:04
原標題:以課程整合助推創新素養落地
來源:中國教育報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逐漸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分科課程的設置對學生視野擴展、思維創新和實際問題解決造成了一定障礙,容易忽視學生對現實生活實踐的探究和體驗。因此,大力實施和推進課程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
創新素養是個體在提出和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人格的綜合,是創新的基因和基礎。創新素養作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素養一直受到國際組織的重視。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書中,提出了“21世紀社會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即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包括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生存。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對其進行了完善,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和學會改變”五大支柱的發展體系,提倡“創新精神”和“創造改變”。2016年,《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提出最受重視的七大公民素養,其中“創造性與問題解決”也指向創新素養。
創新素養也是世界各國制定核心素養標準的關鍵要素之一。美國“21世紀技能”的核心素養之一即是“創造力與創新”。新加坡在其“21世紀素養”框架體系里,也把“批判、創新性思維”納入其中。日本“21世紀型能力”架構中的“思考力”包括解決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等。
創新素養培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關注的重點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比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多份政策文件中提出應加強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比如,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養”。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中,將“創新精神”作為學生“學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上述政策文件為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指明了方向。
創新素養培育的主陣地是學校,課程是創新素養落地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載體。傳統的分科課程設置容易導致學科彼此割裂,束縛學生的視野和思維,難以建立學科間的聯系,不利于學生創新素養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整合是對構成課程的要素進行整合,形成要素間有意義的聯系,從而增強課程整體的育人功能。課程整合是克服分科弊端,讓創新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是近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設置綜合課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要求“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等,都為課程整合提供了政策支撐。在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方面,課程整合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學科融合,豐富創新素養培育的課程資源。美國課程設計專家比恩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整合需要完全打破學科界限,以人為中心,通過主題呈現的方式建構知識。腦科學研究表明,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在應對解決復雜問題的挑戰中,個體所運用的知識不是單一學科的知識,教學要以學科為基點,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拓展教學內容,整合不同學科資源,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學習的效果。學科融合需要優化學校的課程體系。首先,基于課程性質的內在聯系,學校需要增強各學科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內在貫通性,減少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通過課程整合,不斷增強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提升部分課程的綜合性、開放度。其次,學校還需要拓寬學生參與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和自主發展的空間,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機會。再其次,學校應鼓勵教師發揮個體專業特長,建設豐富多彩的模塊化課程,如學??梢曰诖髥卧?、大概念、不同主題等進行課程內容改革,開展大概念教學、大單元教學、項目化學習和問題化教學。
二是三級課程貫通,完善創新素養培育的課程體系。我國課程管理模式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創新素養的培育需要在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推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學科課程整合,將創新素養融入各級課程設計。其一,凸顯國家各學科課程對創新素養的重視,從國家層面整體推進創新素養教育。其二,通過課程頂層設計,以創新素養培育為導向,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充分利用后兩類課程的課時,研發和實施一些注重學科融合、有利于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選修課程,形成各具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其三,打破學科限制,逐步開發和構建提升全體學生創新素養的多領域、分層級的校本課程體系。鼓勵教師開發不同領域的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等,豐富創新素養培育的校本課程體系。另外,在完善創新素養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基于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考慮創新素養的進階,不同年級應有不同的要求。
三是主題牽引,拓寬創新素養培育的實踐路徑。創新素養的生成要求學生把課程內容同生活世界有意義地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把學科內容與活動整合,利用主題牽引課程教學。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好學習支架,幫助他們把不同學科知識同課堂外的世界以有意義的方式聯系起來。首先,學??梢栽趪艺n程方案、課程標準既定的情況下,鼓勵教師圍繞一個個生活主題,納入與主題相關的課程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其次,對創新素養的培養可以從綜合實踐活動入手。教師可以結合本地情況開展學科內與學科間、校內外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利用這類課程或課外活動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題研究和綜合實踐活動。這類活動既是對學科知識的鞏固應用,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創新、合作與交流等素養。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逐漸積累、體驗、內化,在活動和主題學習中培育創新素養。
四是提升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為創新素養培育提供保障。指向創新素養培育的課程整合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這是課程整合實現的保障。首先,教師應增強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需要在真實的問題解決情境中生成,課程整合需要基于具體問題情境。因此,教師應善于反思和發現問題并開展研究,為學生開發良好的課程資源,促進創新素養的養成。其次,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力。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的意識和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跳出學科的局限,建構概念間的關聯,融通不同學科,甚至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知識割裂,為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學科融合奠定基礎。再其次,增強教師協同教學能力。由于知識結構的限制,無論是課程整合的學科融合、三級課程貫通,還是主題牽引,都需要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之間的協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交流較少的局面。教師定期共同討論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既增強了教師跨學科融合的意識,也有利于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
創新素養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的素養之一。在創新素養培育方面,我們也有一些可借鑒的課程整合模式,如STEAM教育理念(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領域融合的綜合教育)、項目式學習和創客教育等。芬蘭的“現象式教學”和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等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課程整合范例。總之,創新素養的落地離不開學校課程,而課程整合應成為具體實踐路徑。
(作者系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