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8日訊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通報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比賽結果,山東省獲綜合比武團體第1名,12名參賽隊員11名獲獎,3人獲分項競賽第一名,獲獎人數、分項競賽冠軍人數均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山東主動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大局中“走在前,挑大梁”,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健全“天空地?!币惑w化監測網絡,加速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支撐好、服務好、保障好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山東實踐。
(全國大比武現場)
深化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重塑生態環境監測體制機制
山東統籌省駐市監測中心與駐地政府、屬地生態環境局、其他部門監測機構、科研院所、社會生態環境檢驗檢測機構等之間的關系,不斷提升區域技術、質控、數據分析、科學研究、應急保障等能力。聯合財政部門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厘清省市縣三級監測事權和經費保障責任。垂改以來,省級共投入6.7億元加強省駐市監測中心能力建設,濟南、青島、東營、棗莊等市打通市級財政渠道,每年保障支持省駐市監測中心能力建設。
省及以下環境監測垂改后,山東推動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重塑。2024年,省委、省政府設立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及7個沿海市分中心,推動全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至此,全省“1+1+1+16+N”監測體系和“1+7”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本構建完成。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監控機構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最大限度釋放改革整體效能,構筑起全省監測“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頂梁柱”的基礎作用
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PM2.5濃度、優良天數、優良水體等主要指標均優于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山東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山東省初步建成從山頂到海洋“天空地?!币惑w化的監測網絡,布設1.9萬個監測點位,覆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自然生態、溫室氣體等各要素和重點排污單位,實時連續反映生態環境質量變化。7783家重點排污單位13920個點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監控數量居全國首位,基本實現水、氣重點行業及主要污染物指標全覆蓋。
目前,山東省實現空氣質量短臨精細預報、15天精細化預報、中長期趨勢預報,可提前7—10天預測重污染過程,山東重污染天氣過程預報級別準確率已超85%,AQI預報準確率全國領先。
新興領域監測先行先試。山東省在鞏固提升傳統監測體系優勢的基礎上,加快碳排放、生物多樣性、新污染物等新興領域的監測能力建設。
一是碳監測試點服務“雙碳”戰略,建立全國點位最多的城市溫室氣體立體監測網絡,啟動膠州灣洋河口濕地、黃河三角洲濕地城市海洋碳匯監測試點。二是建立黃河流域生物信息數據庫,建成“智慧黃河生態平臺”,監測顯示,中華花鰍、中華鳑鲏等本土魚類種群大量涌現,消失近30年的黃河刀鱭被重新發現。三是新污染物監測爭創“山東模式”。作為首批新污染物監測試點省份,制定國內首個環境水體中抗生素監測標準,納入國家新污染物試點監測推薦方法,為全國新污染物監測試點提供了方法依據。
堅持黨建引領 鍛煉過硬鐵軍
近年來,山東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按照“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標定位,在黨的建設、文化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集中發力,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監測事業高質量發展,以監測文化建設凝聚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奮進力量,以“細、實、嚴、勤、精”作風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支撐保障作用,努力實現高質量監測數據、高效能監測管理和高水平監測支撐。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持續推動作風改進,切實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全面提升。
以訓促學、以練促干。近年來,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常態化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大培訓、大練兵”等活動,有效帶動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水平提升,全省監測技術人員持證人次和持證項次分別提升39%和60%。近年來,山東省積極開展科研探索,科技成果豐碩,承擔國家標準28項,地方標準7項,課題84個,獲得科技獎勵154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56項。
在未來,山東省將繼續以創新開辟新天地,用智慧開啟新篇章,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實現新作為、展現新擔當,為美麗山東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