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客戶端
2023-01-05 17:39:01
原標題:“萬億之城”晉級賽保級賽,東莞拼盡全力,煙臺常州只差臨門一腳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原標題:“萬億之城”晉級賽保級賽,東莞拼盡全力,煙臺常州只差臨門一腳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記者 蔡宇丹
每到年終,“GDP萬億俱樂部”城市晉級賽異常精彩。從2022年前三季度數據看,煙臺常州離“萬億之城”只差臨門一腳,而在2022年成功晉級的東莞,在外貿出口承壓之下,終于站穩1.1萬億量級。
在大變局中找準航向,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把握時與勢,這場“萬億之城”晉級賽保級賽演繹了最鮮活的樣本。
1.東莞站上1.1萬億臺階,廣東吃了定心丸
2022年12月28日,在中國共產黨東莞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東莞官宣2022年GDP預計超1.1萬億元,這意味著2021年晉級的“萬億之城”東莞穩住了發展勢頭,大概率成為2022年“萬億俱樂部”的“守門員”。
2022年對于廣東第二外貿出口城市東莞來講,是極具挑戰的一年。
十三五期間,東莞經濟總量從6000多億增至965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6.5%,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達8.1%、8.1%、7.4%。本來,東莞有望在2020年沖刺萬億成功,但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東莞全年外貿出口額同比下降3.2%,全年經濟增速只有1.1%,以350億惜敗于“臨門一腳”。
2021年,東莞經濟總量達到10855.35億元,成為這一年唯一晉級的“萬億之城”。
2022年,邁上“雙萬”新起點的東莞(GDP過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外貿出口遭遇了更為嚴峻的挑戰,打了一場“保級戰”。東莞經濟承壓多大?
東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從2022年8月起,東莞進出口增速連續三個月負增長(11月數據未公布),降幅從8月的-1.8%擴大至10月的-6.1%。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東莞外貿進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3.8%,落后全國9.9%和廣東1.3%的增幅。2022年前三季度,東莞GDP為8001.18億元,GDP增速1.9%,落后于廣東、全國的平均增速。
進入2022年底“百米沖刺”階段,在出國搶單風潮中,中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組織了這一年國內最大包機團,參加素有“中東廣交會”之稱的中國(迪拜)國際貿易博覽會,到中東搶單,東莞有75家企業參會,參展企業規模都位居廣東第一。
機電產品是東莞出口產品大頭。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東莞手機出口下降21.9%,集成電路增長50.8%。這一年,東莞兩家出口型企業愛高電業和庫珀電子相繼停業,前者是以音響代工為主營業務的港資萬人大廠,后者為跨境品牌代工藍牙耳機。
在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中,越南北寧成為又一個全球電子工業新中心,三星、富士康、歌爾、藍思科技、裕同科技均在北寧建廠。這里洶涌的藍領打工人潮,像極了十年前的東莞。
潮起潮退中,東莞制造正在加緊開新路。2022年6月,東莞市發布倍增計劃,確定了1023家“倍增計劃”試點企業和協同倍增企業,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行一企一策,在資源要素配置等九大舉措上推動上述企業實現規模與效益倍增。
這個“倍增計劃”類似于山東制造大市濟寧2021年實施的“企業攀登”工程,目標均針對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
2022年,濟寧市攀登企業由402家擴大至900家,對于攀登企業,政府派官員實施定點幫扶,使得濟寧穩住了工業基本盤,2022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達到4.5%,增幅位列山東省第一陣營。
數據來源:東莞市統計局數據
但東莞面臨的挑戰更大。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全球電子制造產業向印度、越南轉移的浪潮中,穩住工業基本盤是頭等大事。
所以,2022年底,當東莞官宣2022年GDP預計超1.1萬億元時,對于廣東而言,無疑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個萬億制造大市面臨又一次產業更新,新的“引擎”已經在裝配。2020年11月,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東莞松山湖科學城。2022年,這個納入國家戰略的科創引擎正在加緊基礎建設,目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約640家、國家級孵化器15家,R&D投入強度達15.28%。作為原始創新策源地,這個強大的科創引擎要再造一個新東莞,顯然還需要“十年磨一劍”的慢功夫。
2.“金字塔”上的新一輪城市競爭
作為GDP“萬億之城”后備軍,2021年,煙臺市GDP為8711.75億元(山東第3),增速8.0%;常州8807.6億元(江蘇第5),增速9.1%;徐州8117.44億元(江蘇第6),增速8.7%;唐山8230.6億元(河北第1),增速6.7%;大連7826.1億元(遼寧第1),增速8.2%。
2021年的競跑中,這些“萬億俱樂部”后備軍大部分是以8%的增速沖刺的。這一年,常州以9.1%的經濟增速反超煙臺;2022年上半年,常州的經濟總量又被煙臺反超,回到全國第26名位置;2022年前三季度,煙臺GDP為6720.1億元,常州為6563.1億元,煙臺繼續保持領先速度,兩者距“萬億之城”只差臨門一腳。
在2022年12月28日召開的煙臺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煙臺市官宣2022年預計GDP增速為5%以上。這一年,煙臺取得省級重點項目總投資額全省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利潤總額全省第一好的成績。
這些對外透露的信息表明,在這場“萬億之城”的晉級賽中,煙臺已拼盡全力。不管今年能否晉級,煙臺和常州這兩名跑在最前的種子選手,展現了2022年“優等生”搏擊的姿態和方向。
2022年吳曉波年終秀給出的這張圖,生動展現了當下產業升級戰的競爭態勢。
從東莞新一輪“倍增計劃”來看,主要針對單項冠軍、產業鏈龍頭企業、上市公司和專精特新企業,重點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就是沖著這個“金字塔”量身定做的。
幾乎與東莞同一時間,2022年8月,煙臺頂格推進“企業倍增計劃”,篩選200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作為重點倍增培育企業,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產值突破1.3萬億元。
不管是東莞、煙臺還是濟寧,這一“標配”般的動作說明,當下區域經濟競爭,首先要穩住制造業這個基本盤,先進制造業則是競速之矛,“矛”的鋒利程度,在于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其基座,在于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規模與實力。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數據,2021年山東省規上工業總營收首破10萬億,前四強分別為:青島11384.5億元、濰坊10929.1億元、濱州9090.3億元、煙臺9005.1億元。現在,煙臺亮出1.3萬億元的新目標,給出了當下產業升級戰的又一個新坐標。
3.煙臺的責任與擔當:現在山東最需要能打能扛的強龍頭
在《山東省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中,未來3年山東重點推動的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三大“前鋒”,煙臺綠色石化產業集群是其中之一。
公開報道顯示,煙臺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呈三極布局,“東極”為總投資176億元的萬華乙烯二期和總投資300億元的22個延鏈補鏈項目;“西極”為總投資1493億元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中極”為總投資1260億元的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通過“三極”支撐產值躍升至3000億元,形成黃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產業基地。
煙臺萬化工業園一角。資料片
這三極中,裕龍石化這個煉化航母是山東石化的產業航母,萬化化學是煙臺綠色石化產業的旗艦,新設立的萬華(蓬萊)新材料低碳產業園與煙臺萬華工業園直線距離約40公里,通過液化石油氣(LPG)等輸送管線實現原料互聯互通,共享兩大園區產業鏈優勢,力爭兩三年時間將其打造成為萬華第三代低碳甚至零碳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使萬華化學爭取在“十四五”末進入全球化工前十強。
1月3日,山東省政府網站刊發了《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裕龍島煉化一體化和萬華化學乙烯項目被點名,在這個行動計劃中,山東省明確提出打造世界級高端化工產業基地,爭取更多重大石化項目列入國家規劃布局。
中國化工第一大省擺出這樣的態度,因為競爭格局已發生變化。
2022年7月,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最終做出投資決策,全面推進在湛江100億歐元的投資項目,2030年湛江基地將成為巴斯夫在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這個“大水管”將給廣東周邊帶來巨大的溢出效應,使廣東石化產業迅速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全球化工巨頭加入中國“內循環”,無疑抬高了中國精細化工產業的競爭門檻。山東作為中國化工第一大省,要直面巴斯夫項目落地廣東后掀起的新的競爭格局,就必須集中全省要素資源,推出在全球產業鏈中能扛能打,能獨當一面的強龍頭。
山東省新出爐的這個三年行動計劃中,濟南和青島前所未有地被賦予“強省會”和“強龍頭”稱謂,與當下雙循環背景下區域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同樣分不開。
無容置疑,煙臺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將責無旁貸成為中國第一化工大省的門面和責任擔當。
競爭是長期的,所以,賽道上的選手必須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2022年,國家電投核能總部落戶,海陽核電二期開建,渤中、半島南海上風電場并網發電,煙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居全省首位,不光為石化產業提供了綠色能源支撐,并且為煙臺開辟了清潔能源這個新的增長曲線,在山東形成領先優勢。
要匯集全省要素資源超前布局,要進入國家戰略規劃框架,要加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要站在一個市場規模宏大的新興產業賽道,這就是煙臺這個萬億之城“種子選手”擺出的競爭態勢。
這樣的競爭態勢才能聚集起投資勢能。2022年,煙臺市共確定市級重點項目382個,總投資1.36萬億元,是煙臺市近年來項目基礎最好的一年。
2023年1月3日,青島發布2023年青島市重點項目名單,共安排市級重點項目520個,總投資1.38萬億元。這說明,在優等生匯集的“GDP萬億俱樂部”,來自大項目的投資驅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增長引擎。
不過也有例外。來自常州市發改委信息顯示,2022年1-10月份,常州市重大產業項目共298個,共完成投資959.8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96%。
那么,萬億之城“種子選手”常州的“發動機”在哪里?
4.常州換道超車,誰敢說“蘇錫無常”?
2022年的常州,展現了一個“換道超越”的種子選手聚集的能量。這個賽道,正是常州10年前布局的。
2022吳曉波年終秀中,吳曉波認為,新能源產業是2022年的產業亮點。
來看一組非常有意思的目標對比——
2022年1月,《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提出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達4000億元。
2022年11月,在常州舉行的世界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博覽會上,常州新能源產業藍圖已刷新到“兩個超萬億”——到2025年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2035年常州要建成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
2022年1月,中國常州網品牌欄目“覓度新語”用了《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想象空間巨大,抓住風口一切皆有可能》這樣一個文章標題,來展現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
早在2013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尚未形成氣候,常州就在布局十大產業鏈時,將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零配件產業納入其中。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的鋰電產業作為破局之道,常州新能源產業開始一路狂奔——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大龍頭企業中,有4家布局在常州;動力電池銷量占全國五分之一,年產值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1/3、江蘇2/3;擁有理想、比亞迪等4家整車企業,常州比亞迪是華東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超過3400家;2022年前三季度,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超24萬輛,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產值增長204%,占江蘇“半壁江山”,預計年內突破30萬輛。
從2022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聚集度城市榜看,在新能源投資熱度看,常州位列全國第一。
2022年11月,常州大幅度調高新能源產業目標預期,說明能源戰場上的換道超越,給常州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象力。
2021年,常州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3萬億,雖然擁有高端裝備、綠色精品鋼,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5個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石墨烯產業產值規模全國第一,協作機器人產量全國第一,但真正讓常州在“萬億之城”晉級賽中底氣十足的,還是來自于新能源這個超級賽道。
2020年,在南通順利晉級“萬億之城”后,“蘇錫通”取代“蘇錫常”的說法越來越多時,常州10年蓄力,換道超越沖刺萬億,誰還敢說“蘇錫無常”?
去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入選“國家隊”。2008年布局,至今匯集近2000家企業,2021年總產值超千億元——這又是一個“十年磨一劍”的產業集群!
值班主編:于民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