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2-03 18:08:02
原標題:全球新春走筆|在歐洲,遇見春節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全球新春走筆|在歐洲,遇見春節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日內瓦2月3日電題:在歐洲,遇見春節
新華社記者王其冰
透過瑞士日內瓦飛往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航班舷窗俯瞰,阿爾卑斯山脈綿延不盡,云海和積雪反射太陽的光芒,映照在舷窗玻璃上。春節時分,我在歐洲這個集聚了數十個國家的大陸做速覽式旅行。
從冬至到春分,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大地的寒冷與陰暗被緩緩驅散,白晝漸長,大自然重現生長繁榮景象。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在《頌歌》里寫道:春天吐出芬芳氣息,再次吹拂著我們,時間就這樣循環往復。同樣,“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是中國千家萬戶春聯上的常見用語。
在布達佩斯,匈牙利漢學家埃麗卡告訴我,在匈牙利人眼里,提到中國春節,便會聯想起月亮,因為月亮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意象。埃麗卡的丈夫、作家余澤民補充說,匈牙利人將月亮與中國文化聯系在一起,主要還是受中國古代詩歌的影響。20世紀初,匈牙利文豪科斯托拉尼·德熱翻譯的唐詩在當地影響很大,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對此評價說,他“透過詩歌看見了中國的月亮”。
余澤民長年旅居匈牙利,是匈牙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凱爾泰斯·伊姆雷的朋友和其部分作品的中文譯者。他說,自己是慢慢才體會到中國文化在歐洲的魅力,“當你和自己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距離之后,才有了這種回望的凝視”。
強烈觸動余澤民這種“回望的凝視”的時機恰好出現在春節。1999年春節期間,匈牙利首位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的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在自己45歲生日那天請朋友到家里聚會,余澤民在受邀者之列。聚會中,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從書架上抽出漢學家艾之迪(埃切迪·伊爾迪科)撰寫的《中國傳統節日》一書,為在場者朗讀了其中有關春節的段落。隨后,克拉斯諾霍爾卡伊還找出他收藏的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宇宙鋒》京劇唱段磁帶,播放給來客聽。
二十多年后,余澤民回憶說,看到匈牙利友人們如此鄭重地“過春節”,聆聽關于春節習俗的知識和中國傳統戲劇,他非常受觸動,由此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有了更加真切而強烈的感受。
臘月十九、二十兩天(1月18日和19日),布達佩斯唐人街舉辦春節廟會。匈牙利國會副主席雅各布·伊什特萬等政要來到現場,發表了富有詩意的開幕演講,贊美生肖蛇象征著智慧。
余澤民說,春節為歐洲人提供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營造氣氛的民俗活動讓春節具有可視性,外國人能夠參與體驗,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從中“淺嘗”中國文化。
我向一位足跡遍布歐洲的旅行達人請教哪些歐洲城市會有最多的春節元素,這位朋友向我推薦說,巴黎有春節花車巡游,倫敦有大型迎春慶典,都吸引過數萬歐洲人觀賞。接下來,他推薦了意大利。
從瑞士日內瓦乘火車向東南方向出發,沿羅訥河穿越阿爾卑斯山口,很快便能抵達意大利城市米蘭。距古跡和平之門不遠,是當地華人聚集的街區保羅·薩爾皮大街。每逢春節,舞龍舞獅的表演隊伍從這里涌向和平之門,從照片上看,極具視覺沖擊力。
今年除夕之夜的保羅·薩爾皮大街紅燈高掛,燈火通明。我碰到一個歐洲人組成的旅游團在導游帶領下到此打卡,觀察當地華人怎樣過年。一位女士舉起手機,向懸掛在街道半空的大紅燈籠不停拍攝。在一家甜品店門口,3名華人少年告訴我,2月2日這里會有最熱鬧的舞龍舞獅,“你一定要來看”。
正月初一。藍色晴空下,一個身著漢服的女孩在該街區的一個路口拉起二胡,人們聚攏過來聆聽并舉起手機拍攝。
傍晚,從米蘭開出的火車停在瑞士布里格,我在此轉車,仰頭望見雪山與夕陽相互映照,身邊一個女孩停下匆匆腳步,舉起手機把這美麗瞬間記錄下來。我坐上返回日內瓦的火車,一邊在手機上與各方朋友表達新春祝福,一邊思念不在身邊的親人。此時此刻,如同晤面,如迎春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