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5-04-02 08:34:04
原標題:多維度賦能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多維度賦能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
來源:經濟日報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其傳承創新對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近年來,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學校”)通過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生活融入、校園教育滲透、產業融合創新及國際化傳播五大路徑,探索出一條兼具文化厚度與實踐深度的中醫藥傳承創新之路,為“兩創”視閾下中醫藥文化傳播路徑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范式。
深挖古籍精髓 構建學術研究高地
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闡釋是文化傳承的根基。中醫古籍作為理論體系的核心載體,需通過數字化整理與跨學科研究挖掘其哲學精髓,構建契合現代醫學語境的闡釋體系。
學校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以“守正創新”為內核,推動經典古籍創造性轉化為可量化、可驗證的學術成果。學校以古籍數字化與地方醫學流派研究為突破口,系統整理膠東中醫藥文化資源,重點挖掘地方特色診療技術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依托國家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學校將《中藥炮制操作技能》等非遺技藝全程錄制保存,實現傳統工藝的數字化保護與活態傳承。學校與知名醫藥企業共建產學研平臺,推動“古籍智慧”向產業轉化,形成“理論、技術、產業”閉環鏈條。
創新“三進工程” 激活文化惠民動能
中醫藥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
學校不斷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播渠道,建設中醫藥文化體驗基地和傳播平臺,舉辦中醫藥文化集市、建設中醫文化體驗館,開展中醫藥文化主題的社區活動,滿足群眾需求,培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學校以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為抓手,構建起理論傳播與實踐應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通過“場景化改造、生活化轉化、數字化賦能”三大路徑,將傳統文化精髓轉化為現代健康生活方式,創新實踐理論具象化、服務場景化、產品生活化。
貫通“杏林少年班” 厚植文化傳承沃土
中醫藥文化具有思想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資源雙重屬性,中小學校應加強探索中醫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教育的適宜路徑。
學校開發符合不同年齡段的中醫藥文化課程,充分整合中醫藥院校、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等資源,建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和實踐平臺,將中醫藥文化體驗、中醫藥健康知識傳授、中醫藥特色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落到實處,讓中醫藥文化在校園里生根發芽。學校創新打造“杏林少年班”育人品牌,構建“認知啟蒙、實踐體悟、文化認同”三級培育體系。聯合12所中小學開展“中醫藥文化進課表”行動,依托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藥用植物園等實景課堂,研發“名醫智慧、本草密碼、經絡奧秘”主題課程群,創新“情境導學、任務驅動、成果展演”教學模式。2024年累計開展研學活動31場。
跨界融合創新 培育經濟新增長極
中醫藥文化本身是一種靜態的文化資源,面向物質層面轉化,使其活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光彩。
學校積極構建中醫藥文化產業鏈和創新生態圈,將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產業要素、產業業態、市場布局等相結合,形成具有創新性的產業發展形態。培育中醫藥文化特色產業集群,推動中醫藥文化與旅游、餐飲、教育等其他產業開展跨界合作,使中醫藥文化為產業發展注入文化活力。學校以非遺技藝為紐帶,推動中醫藥文化與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作為國家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學校培養2萬余名專業人才,與百余家企業合作優化阿膠炮制工藝,助力企業產值增長超15%。
搭建“班·墨學院” 推動文化出海
學校積極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舉辦中醫藥文化節、學術交流活動等形式,向世界全方位展示傳統醫藥的理論精髓、技藝與文化魅力。建立中醫藥國際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面向留學生開設中醫藥學相關專業,吸引越來越多國家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學校通過養馬島中醫論壇、昆崳山養生論壇,吸引國際學者交流,并與海外高校共建“班·墨學院”,開設針灸、推拿雙語課程,累計培養留學生500余名。依托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聯合開發“中醫理論研修—非遺技藝體驗—文化傳播實踐”三維培養體系,累計組織俄羅斯、韓國等23個國家的留學生開展拓片制作、藥膳調制等沉浸式研學活動56場,覆蓋1300余人次。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多個角度、多個層面賦能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形成協同效應,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劉 杰 葛 敏 馬艷艷)
·廣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