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日訊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在第4版刊文《山東壽光:堅持黨建引領 強村富民》,文中稱,近年來,壽光市緊抓“黨建引領·共富鄉村”項目,持續提升村集體“造血”能力。2024年全市167個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15個村過千萬元,集體收入增幅超過50%的村有148個,“翻番”的村達71個。
以下是報道全文↓
“家人們,這是我們合作社生產的‘金鳳北孫’香包,材料是純棉布的,內里有中草藥填充,請大家多多支持。”近日,50多歲的張富軍在完成一場4個小時的直播后,看到直播間不斷增長的訂單量,開心地說,“累并快樂著。”張富軍是山東省壽光市臺頭鎮北孫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拓寬香包銷路,2023年開始,他當起網絡主播,帶動1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
近年來,壽光市緊抓“黨建引領·共富鄉村”項目,持續提升村集體“造血”能力。2024年全市167個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15個村過千萬元,集體收入增幅超過50%的村有148個,“翻番”的村達71個。2024年以來,壽光市創新開展“揭榜亮諾”活動,組織各村圍繞集體增收立下“軍令狀”,推動“村村都找好項目”。每季度舉辦“強村富民好項目”交流會,引導村黨組織書記跟著學、比著干、想法子、找路子,形成“不比基礎比變化,不比條件比干勁”的干事氛圍。
作為全國蔬菜之鄉,壽光蔬菜產業起步早,但村莊里老棚、舊棚多。升級換代需要土地資源,一村一莊受地域限制,難以規模經營。為此,壽光市轉變“就村抓村”的傳統觀念,變“單打獨斗”為“跨村聯建”,將土地資源統籌整合、連片開發,先后建設了19個聯建蔬菜園區,流轉土地1.6萬畝、建設1400多個大棚,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帶動64個村年均增收10余萬元。
洛城街道寒西村的寒橋大集歷史悠久,不過熱鬧的背后,也存在著攤點外溢、交通擁堵等問題。寒西村決定對集市承包公開招投標,統一規范管理。“承包費底標是16萬元,經過多輪公開競價,最終以45.1萬元成交,溢價率達181%。”村黨支部書記王東海說。
為了把閑置資源盤活利用,壽光市搭建縣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推動50萬元以上的招投標進縣級平臺,50萬元以下的進鎮街平臺,讓閑置低效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2024年,壽光市累計完成出讓類農村產權交易項目203宗,溢價率超過97%,為村集體增收2.5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成立‘強村共富發展基金’,對集體增收明顯的好書記、好項目進行激勵獎勵,形成干好有奔頭、增收有甜頭的鮮明導向。”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