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2025-04-01 15:37:04
原標題:“不罰款 不收費 少檢查”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原標題:“不罰款 不收費 少檢查”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近年來,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決策部署,充分利用信用監管機制,開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非現場監管、信用修復、跨部門協同等,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被企業稱為“不罰款、不收費、少檢查”的監管方式。
信用監管:減輕企業負擔的“良方”
信用監管是市場監管部門以企業信用信息為基礎,通過歸集、評價、分類、應用等全鏈條管理,構建“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新型監管模式。傳統監管往往在企業違法后施以罰款等剛性措施,而信用監管通過風險預警、合規指引等方式,幫助企業規避違法風險;傳統監管對所有企業“平均用力”,而信用監管通過分級分類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傳統監管容易形成“一次受罰、長期受限”的困境,信用監管通過修復機制幫助企業重塑信用;傳統監管需企業配合,信用監管依托大數據、遠程核驗等方式實現“靜默監管”。
企業年報是信用監管的基礎,目前已實現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海關、統計、外匯、稅務部門“多報合一”,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已滿一年的企業也列入了“多報合一”,減少海關年報數據120余項、商務和外匯年報數據170余項、農業年報數據13項,僅年報一項,就為企業減輕了很多負擔。因此,信用監管機制推行以來,受到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精準監管的“導航儀”
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提升監管效能的核心手段。通過科學劃分企業信用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實現守信者“無事不擾”,失信者“利劍高懸”。
浙江省以“千萬經營主體信用工程”為統領,構建“1+X”信用評價體系,全省“雙隨機+信用”應用率達到99.8%。黑龍江省創新“三覆蓋、三創新、三推動”模式,實現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覆蓋全部經營主體。湖北省制定《經營主體信用合規建設指引》,在全省旅游、餐飲、農產品等領域建立23個行業信用同盟。重慶市探索打造“信用+食品安全監管”場景,推進信用賦能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等領域監管。
去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統籌推進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分類結果深度嵌入“雙隨機”抽查,問題發現率平均達25.08%,較實施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前提高13個百分點。
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通過科學分級,將有限的監管資源精準投向高風險領域。各地實踐表明,該模式大幅減少了對低風險企業的檢查頻次,顯著提高了監管效率,同時明顯降低了企業的迎檢負擔和合規成本。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合檢查的“壓艙石”
各地通過深化“雙隨機、一公開”改革,統籌部門檢查任務,推動“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大幅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
北京市率先構建信用標簽分類系統,2024年非現場檢查項占比77.6%,減少擾企檢查6510次。河南省部門聯合抽查比例近70%,有效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浙江省跨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率達到55.5%,減少重復上門39.8萬戶次。山東省部門聯合抽查應用率達到96.74%,全省平均問題發現率提高了33個百分點。
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共對452.6萬戶企業開展“雙隨機”抽查,部門聯合抽查戶數占抽查總戶數的32.69%,推動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
“雙隨機、一公開”通過跨部門任務整合,有效破解了“多頭檢查”頑疾。各地實施情況顯示,聯合檢查機制顯著減少了重復檢查次數,大幅降低了企業迎檢時間,使企業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中。
信用修復與包容審慎監管:助企紓困的“暖心策”
各地通過優化信用修復流程、推行柔性執法,幫助失信主體重塑信用,激發市場活力。
陜西省建立信用修復“四日辦結”機制,2024年,為11.72萬戶經營主體修復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名錄等信息。安徽省設立1224個“信用修復驛站”,幫助10.2萬戶企業修復信用。上海市首創信用修復“免申請自動辦理”,將符合條件的企業自動移出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吉林省推行信用修復“線上辦、掌上辦”,為47023戶企業挽回經濟損失6億元。
市場監管總局對2062萬戶經營主體開展失信警示提醒,累計為3442萬戶經營主體修復信用,提升市場整體信用水平。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又上線市場監管信用修復全國統一平臺,實現一鍵申請市場監管部門信用修復,為企業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
信用修復機制通過簡化流程、優化服務,顯著提升了企業信用修復效率。各地創新做法大幅縮短了修復時間,明顯降低了企業因信用問題導致的經營障礙,有效幫助企業恢復發展活力。
非現場監管與智慧化手段:科技賦能的“新引擎”
各地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監管方式向“非接觸式”“智能化”轉型。
北京市廣泛應用網絡巡查、遠程檢查等8類方式,非現場檢查占比提升至38.6%,減少擾企檢查6510余次,減少企業提交紙質材料13.1萬份。浙江省建成“浙江企業在線”平臺,對319萬戶企業精準畫像。杭州市通過“信用+金融”模式,為3.7萬戶個體工商戶發放信用貸款250億元。重慶市打造“山城有信”智慧應用,賦碼375.51萬戶經營主體。廣東省建成覆蓋800萬戶企業的信用風險分類系統,按月更新風險等級。四川省在成都市試點推行基于信用風險的觸發式監管,發出信用預警提示31.4萬條次,精準監管率超過90%。
智慧監管通過技術手段創新,大幅減少了現場檢查頻次。各地實踐表明,非現場監管方式顯著降低了企業迎檢成本,提高了監管效率,實現了“無事不擾”的監管目標。
區域協同與標準共建:跨域聯動的“試驗田”
多地通過跨區域協作、統一標準,推動信用監管規則互認,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京津冀三地簽署《共建“信用京津冀”框架協議》,制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交換規范,共享數據4.8億條,開展跨區域聯合抽查,問題發現率為64.29%。長三角三省一市簽訂《信用數據共享協議》,歸集4大類20余項數據。川渝地區聯合制定《通用型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實現392萬戶企業同標同質管理。粵港澳大灣區四地共建“信用灣區”,深圳前海推出“1+1+N”跨境信用應用,落地全國首筆港企境內信用貸款30億元,助力灣區要素流通。
區域協同有效打破了數據壁壘和監管套利空間。各地協作機制的建立,大幅減少了企業跨區域經營的制度性成本,為企業跨區域發展創造了更加便利的環境。
市場監管部門的實踐表明,信用監管全面推行以來,“數據跑腿”代替了“企業跑路”,“信用畫像”代替了“普遍撒網”,“修復通道”代替了“一罰了之”,企業迎檢負擔明顯減輕,合規效率顯著提升,真正實現了“監管效能提升”與“企業負擔減輕”雙贏。
□本報記者 王國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