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2-10 21:35:02
作者 厲彥林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百姓生活不富裕,在我的故鄉沂蒙山區,各家各戶只是逢年過節才舍得吃頓餃子。尤其是年夜餃子,更是辛苦一年的重頭戲。年三十這天,媳婦、姑娘們早早忙碌起水餃的事情,鍋碗瓢盆叮當響,擇菜、剁餡、和面、搟面皮、包餃子……皮要搟得薄,餡要包得多。餃子餡大都用豬肉和大白菜調拌而成,巧取“有”和“財”諧音。有時摻進鹵水豆腐,叫“包福”。剁餡的時間長,說明這家富有、包的餃子多。包水餃是個靈巧活,把搟得又薄又圓的面皮放在左掌中,裝進餡對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成彎月形,像“元寶”的形狀。餃子擺放也有規則。一般先在蓋頂、簸箕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后一圈一圈地向外擺,放得整整齊齊,看著也順眼。過去為了“早發”,天不亮就忙著吃餃子、拜年,如今也與時俱進,改到天亮了。
用什么柴火下新年的第一頓水餃也很講究。我爺爺在世的時候,每年秋天都早早把黃豆秸或芝麻秸曬干,打成整齊的捆貯藏好,就等年夜煮水餃,火會越燒越旺,用它們燒水下的水餃可口,還預示著來年日子節節高,有響頭。
鍋里煮餃子,不能用鐵鏟亂攪動,最好用木鏟順著一個方向,貼著鍋沿鏟動,形成圓形,這樣餃子不粘連也不會破。但母親卻每年故意用鐵笊籬把餃子弄破了幾個,口里念叨著:“今年又掙了、又掙了”。那是一種美好期待,圖個吉利,討個口彩,增添除夕夜的歡樂氣氛。
年夜餃子吃的“隆重”。俗語說“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這是親人、家人團聚的象征。山村,平時一家人吃飯,座位是按長幼輩分排序的,家庭主婦守在桌子最外邊,主要是上菜端飯方便。這種規矩雖有些封建,但顯得自然親切。年夜飯象征團聚、團圓,必須一家人同時上桌吃。這時,長輩們盡享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欣然接受晚輩客套的拜年和祝福,滿臉的皺紋開成了金菊花。晚輩們欣悅地接受家長訓誡,點頭致謝養育之恩。吃年夜餃子,是有俗規的。第一碗要敬先祖、供諸神。在院子里或者供桌前,奠完三碗餃子,燒盡三卷火紙,虔誠地祈禱一番,接著點燃辭舊迎新的鞭炮,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之后,一家人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動筷子吃大年餃子了。
記得我小時候吃餃子時,一家人都盼著自己碗里的餃子能吃到“秘密”。那餃子里有的包著紅糖,有的包著二分、五分的硬幣。每當我爺爺吃到糖餃時,總會裂著掉了牙的嘴巴甜美地笑著。有幾次我為了吃到硬幣,母親勸我再吃就有了,直吃得我滿頭大汗,肚子都撐圓了才吃到硬幣。母親在一邊開心地偷笑,臉上掛著滿足與欣慰。后來才知道,母親認識每個有秘密的餃子。
我老家沂蒙山區有“起腳的餃子,落腳面”的風俗和“好吃不如餃子”的口頭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餃子也容易了,但由于做功講究復雜,仍不愧為美食。商店里也擺滿了各種餡、各種樣式的水餃,但口感不敢恭維。每次過年回家,臨返城前母親總會自己動手給我們再包頓水餃送行,母親說,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快趁熱吃吧!吃了這餃子,會一路平平安安、日子圓圓滿滿。水餃里分明盛滿了母愛,包裹著長輩對兒女的牽掛,無論我們走多遠,也走不出親人的惦念。
我期盼除夕之夜,回我故鄉那個小山村,守著年邁的爹娘,望著小院里高懸的紅燈籠和窗外飄舞的雪花,手捧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有滋有味地品嘗豐收的喜悅和生活的香美,享受溫暖如春的親情與幸福的時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