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5-10 20:44:05
原標題:海量財經|權威檢測擊破謠言:工行金條摻假消息不實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量財經|權威檢測擊破謠言:工行金條摻假消息不實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杜鄭敏 報道
5月9日晚間,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就網傳一客戶在該行購買金條發現疑似雜質相關情況回應表示,經第三方機構檢測,相關金條金含量為99.99%,無質量問題,網傳消息不實。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嘉定支行發布的情況結果說明
工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在回應中表示,一位客戶在該支行轄屬南翔支行購買了兩款金條,5月7日,網傳在上述金條剪開加工過程中發現疑似雜質。該行高度重視此事,在與客戶取得聯系且協商一致后,將這兩款金條送至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國家金銀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上海)進行質量檢測。送檢、領取檢測報告環節,均由上海市嘉定公證處辦理證據保全公證。
經檢測,兩款金條檢測報告均記載“檢測結論:金含量為99.99%”,無質量問題。經上述質檢機構以專業方式清洗,疑似雜質已脫落,應為金條售出后的外部附著物。以上結論均獲客戶認可。
銀行人員回應:全鏈條質檢與回購承諾構筑貴金屬質量防線
9日,海報新聞記者撥通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貴金屬專席客服電話,其客服人員表示:“工行的‘如意金條’,都是委托上海黃金交易所指定的國有大型精煉廠加工生產,均獲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可提供標準金錠企業’認證。”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9月份至今,工行與山東招金金銀精煉有限公司、中鈔長城貴金屬有限公司、東吳黃金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黃金集團黃金珠寶有限公司,一直有著相關業務合作。
工行APP金行家銷售的如意金條
濟南花園東路一家工行的工作人員趙先生向記者坦言,銀行出售投資金條的利潤空間不足2%,遠低于摻假帶來的聲譽風險。以2024年工行貴金屬業務為例,其利潤率僅為1.8%,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也關注到這個新聞了,但銀行銷售的金條需要通過交易所質檢、第三方抽檢、銀行復檢三道關卡,摻假可能‘無限趨近于零’。”趙先生告訴記者,如果金條摻假,那么銀行將面臨監管重罰、品牌價值縮水及消費者集體訴訟,三者疊加后的損失,或超百億元。“從這個邏輯上來講,代價慘重,我認為摻假動機并不存在。”
此外,工行承諾對自有品牌金條提供無條件回購服務,若消費者對成色存疑,可憑國家認證實驗室出具的質檢報告申請換貨或退款,銀行將先行賠付并追責供應商。
金店從業者稱熔煉設備可快速識別摻雜金屬
家住濰坊的高女士向記者分享了其之前的“工行購金+金店打金”的經歷。去年11月,她以629元/克的價格在工行購入20克金條,在濰坊一家打金店加工成古法手鐲,加工費25元/克。“金店熔煉時我全程錄像,金水顏色純正,未發現異常。”高女士回憶說,工行金條的切割面呈均勻的蜂窩狀,符合高純度黃金的特征。
熔煉后的黃金
濟南一位打金店老板許師傅,從事打金行業已有八年時間,經手過上百條銀行金條,他表示:“銀行金條的密度和熔點與普通金條無異。若摻雜其他密度相近的金屬,那得需要專業光譜儀才能檢測出來,不過,普通熔煉設備無法掩蓋物理特性差異。”
許師傅繼續解釋,若摻雜鎢、銥等密度相近金屬,普通熔煉設備雖無法直接檢測成分,但金屬熔點差異會導致金水表面出現氣泡或分層。
據許師傅回憶,2023年曾有客戶持金條前來加工,并聲稱是從銀行購買的。熔煉時金條卻出現了金屬分層現象,“看到這個情況,我當時立即就感覺不太對,因為以前我熔煉過的銀行金條,從未出現類似問題。”在許師傅再三追問下,客戶才說出實話,金條是自己以200元/克的價格,從一家小型金店購買的。
黃金摻假多為“以次充好” ,權威檢測擊破“摻假”謠言
國家金銀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的一位專家指出,市場上所謂的“假金條”多分為兩類:一是“以次充好”,即成色未達標注標準,此類問題多見于小作坊加工產品;二是“包金”,即用鎢芯包金,但此類產品密度與純金差異明顯,普通消費者通過稱重即可識別。
而銀行體系內流通的金條因需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認證,每根金條均有獨立編號及質檢證書,摻假風險極低。
該專家進一步解釋,黃金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其難以被完全“偽裝”:若摻雜密度高于黃金的金屬(如鎢),金條重量將超標;若摻雜密度較低的金屬(如銅),金條體積將異常。而銀行金條的質檢流程中,不僅需檢測成色,還需核對重量、尺寸等物理參數,任何偏差均會導致質檢不通過。
消費者購買的工行金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