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11-11 20:54:11
原標題:海報觀察丨從“治、穩、美”三個關鍵詞,看山東如何做好“第一大湖”生態治理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報觀察丨從“治、穩、美”三個關鍵詞,看山東如何做好“第一大湖”生態治理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辛振東 濟南報道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四個相連湖的總稱,是全國第六大、山東第一大淡水湖,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承接魯蘇豫皖4省34個縣(市、區)53條入湖河流。同時,南四湖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湖泊和輸水通道,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關鍵節點,在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近年來,山東高度重視南四湖治理保護,堅決扛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政治責任,將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的前提和關鍵,創新實施一系列突破性舉措,全力推動流域綜合治理。
記者梳理南四湖的治理保護工作發現,以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正式通水為節點,南四湖實現了從“醬油湖”向“清水湖”,從“魚蝦絕跡”到“鳥翔魚躍”的重大轉變。
“治”字當先,千億元投入提水質
以前的南四湖污染問題有多嚴重?時間要回撥到2001年,在國家確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過南四湖時,調水沿線的污染可以稱得上是十分嚴重。當時,南四湖流域內人口密集,造紙、化工、印染、釀造等結構性水污染突出,整個流域沒有入海通道,各類廢水最終都匯入了南四湖。當時的南四湖53條入湖河流魚蝦絕跡,湖區水質全面呈劣五類,按照國家南水北調治污規劃,調水干線達到Ⅲ類水質目標,需削減污染負荷絕對量80%以上,治污難度可想而知。
治理前的南四湖流域(資料圖)
2002年至2013年,山東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則,深入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頒布出臺《山東省南水北調條例》《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探索推廣“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
從污染治理的“治”,循環利用的“用”,再到生態保護的“保”。“治用保”三個字背后,是棗莊、濟寧、泰安、菏澤等流域各市付出巨大犧牲,累計投入超過千億元用于流域治理保護,南四湖水質由劣Ⅴ類逐步提升至Ⅲ類。
“穩”字為重,嚴格標準保水質
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水十條”,湖區水質考核指標由2項(高錳酸鹽值指數、氨氮)增加至21項。為保障湖區水質達標,山東修訂《山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持續開展人大執法檢查;印發實施《山東省落實實施方案》,深入實施“1+1+8”污染防治攻堅戰;修訂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加嚴了指標限值。
同時,山東對入湖河流超標斷面實施“掛號”管理,對責任縣(市、區)予以環評限批;以控制斷面為基本治污單元,構建“源頭提質增效—過程攔截控制—末端生態修復”三級污染防控體系。截至“十三五”末,南四湖湖區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Ⅲ類標準,流域內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6.3%。
岸綠水清“美”自來
法制保障、科學規劃、統籌協調、省際聯動,一系列“組合拳”,讓整個南四湖流域,岸變綠、水恒清、景更美。自2013年11月15日通水以來,南水北調干線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一直保持100%;南四湖水質顯著改善,列為全國首批8個水質良好湖泊之一,2023年南四湖流域36個國控斷面、南水北調東線13個國控斷面以及省轄39條入湖河流優良水體比例均實現“三個百分之百”,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
如今岸綠水清的南四湖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水治理”的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有力保護。南四湖流域內植物種類達656種、鳥類達314種,曾絕跡多年的水雉、白枕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重現,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和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南四湖大量繁衍生息。微山湖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規模豐度在國內位居前列,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實現了水質改善與環境變美的雙贏。
審簽:張達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