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12-27 08:59:12
原標題:2024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一)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2024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一)
來源:農民日報
【卷首語】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作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力軍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的重要力量,農民合作社已經進入數量保持穩定、質量持續提升的新階段,規?;a業化和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有力推動現代農業的高效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有效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
農民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是小農戶以及各類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提高組織化程度、“抱團”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合作社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路徑,越來越多的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積極拓展服務領域,深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規模經營的組織者、資源要素的激活者、鄉村產業的引領者和農民權益的維護者。不少合作社在規模經營、產業整合、創新驅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
《2024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一)——基于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的調查》由農民日報社202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課題組發布,呈現了合作社發展的新趨勢、新成效。該報告基于“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以下簡稱500強合作社)數據,分析合作社的組織建設、規范運營、業務拓展、產業融合、助農增收、治理結構等情況,并基于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提出進一步提質增效發展的政策建議,旨在為相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主體提供決策參考,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者提供路徑參考。
基本情況
從地區分布看,500強合作社中,東部地區合作社數量繼續領先,中西部地區合作社數量逐年增長,反映出合作社發展的區域均衡性逐步改善。500強合作社中,東部地區247個,占比為49.40%;中部地區205個,占比為41.00%;西部地區48個,占比為9.60%。各?。ㄗ灾螀^、直轄市)合作社數量分布廣泛但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500強合作社分布于28個?。ㄗ灾螀^、直轄市),數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山東省(180個)、安徽?。?2個)、湖北?。?7個)、河南?。?2個)、河北?。?2個)。
圖1 500強合作社地區分布
從業務類型看,合作社的業務類型進一步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合作社把業務從生產經營或作業服務延伸到了加工、電商、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向全產業鏈發展的轉型升級。一些合作社通過創新驅動和持續優化,成為集生產、加工、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合作經濟組織。500強合作社中,有432個種植類合作社,占據主要份額,占比為86.4%;有42個養殖類合作社,占比為8.4%;有26個服務類合作社,占比為5.2%;有86個合作社經營種植、養殖、服務類經營業務的兩種及以上。
從示范社等級看,國家級和省級示范社占據主導地位,并通過示范創建和動態管理使規范運營水平持續提升,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500強合作社中有244個國家級示范社,東部地區98個,占比為40.2%;中部地區114個,占比為46.7%;西部地區32個,占比為13.1%。地方政府注重對各級示范社的動態管理,發揮示范社在提高合作社規范化管理、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服務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從成立年限看,500強合作社平均持續運營時間較長。500強合作社平均成立年限為11.6年,最長年限為22年,最短年限為1年。其中,東部地區合作社平均成立年限為11.3年,中部地區平均成立年限為11.8年,西部地區平均成立年限為11.7年;種植類合作社平均成立年限為11.6年,養殖類平均成立年限為12年,服務類平均成立年限為11.1年。
發展特征
(一)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
500強合作社通過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逐步打破小農戶分散經營的局面。從成員數看,500強合作社在冊成員數持續穩定增長,2023年平均在冊成員數為226.17個,相比2022年增長3.81%。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合作社社均在冊成員數分別達到199.46個、235.80個、308.85個,西部地區社均在冊成員數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6.56%。500強合作社成員中的家庭農場成員數量也穩步增長,2023年社均家庭農場成員數量為30.25個,近兩年年均增長20.57%。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合作社社均家庭農場成員數量分別達到11.80個、54.58個、16.09個,中部地區社均家庭農場成員數量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行業看,種植類、養殖類、服務類合作社的社均家庭農場成員數量分別為28.61個、18.73個和76.80個,服務類合作社的家庭農場成員數量較高,表明服務類合作社對家庭農場具有較強的培育和帶動作用。
500強合作社加強與上下游市場主體合作,積極延伸業務領域,營業收入和經營規模穩步增長,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能力明顯提升。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經營收入、經營規模分別達到2766.23萬元和3687.34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6.18%和8.83%。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合作社社均經營收入最高,達到3137.85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43%,西部地區合作社社均經營規模最高,達到3936.17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75%;分行業看,養殖類合作社社均經營收入與服務類合作社社均經營規模最高,分別達到4422.94萬元和5611.25萬元,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9.89%和52.18%。從資產總額看,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資產總額達到2318.26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率達到8.57%,其中,養殖類合作社社均資產總額最高,達到2789.95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35%。可以看出,養殖類合作社生產規模和資產總額明顯較高,這既有產業特征,又與行業周期密切相關。
表1 500強合作社規模經營情況
(二)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500強合作社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為小農戶提供耕、種、防、管、收等單環節或多環節生產服務,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優質的農資供應、精準的農事信息、科學的生產管理等全方位支持,降低了合作社成員及服務對象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促進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量質齊升。2023年,500強合作社中有404個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社均服務收入與服務對象數量分別為303.34萬元與1701.40個,近兩年年均分別增長8.13%和17.33%。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合作社最高,分別達到326.36萬元和2574.73個;分行業看,服務類合作社最高,分別達到652.32萬元和14375.24個。從提供服務看,500強合作社社均服務小農戶取得的收入和服務戶數分別為212.43萬元和1430.74個,近兩年年均分別增長9.59%和15.60%。這表明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主要以小農戶為服務對象,對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不僅提高了小農戶的生產效益,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小農戶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獲得了更多經濟收益,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合作社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綠色發展。500強合作社大都采用先進的生態種植技術、綠色防控措施和節水節肥手段,申請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質量認證,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帶動服務對象特別是小農戶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證書登記規模為9166.21畝(頭、只),較2022年增長3602.38畝(頭、只),同比增長達64.74%,近兩年年均增長率達到40.50%。分地區看,中部和東部地區合作社社均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證書登記數量較高,達到9795.33畝(頭、只)和10577.30畝(頭、只);分行業看,養殖類合作社社均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證書登記規模顯著高于平均水平,達到84623.14畝(頭、只),種植類合作社社均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證書登記規模次之,達到2313.97畝(頭、只),而服務類合作社社均綠色、有機等質量認證證書登記規模為315.60畝(頭、只),表明養殖類合作社標準化生產程度最高。通過綠色生產和質量認證,500強合作社在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還推動了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表2 500強合作社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情況
(三)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創新保險保障新模式
500強合作社積極投資農業相關企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品牌運營,聯結農產品電商,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合作社投資興辦企業,2023年,500強合作社中有183個投資興辦企業,興辦企業的合作社數量近兩年年均增長7.5個,且有些合作社不止興辦一家企業,表明合作社逐步開展了延長產業鏈條、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探索。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為1265.06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7.59%。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合作社社均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066.58萬元、1541.09萬元、1030.86萬元,中部地區合作社社均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82%。2023年,500強合作社積極開展農產品電商銷售活動,社均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增加到333.90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8.16%。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合作社社均農產品電商銷售額最高,達到353.42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85%;分行業看,養殖類合作社社均農產品電商銷售額最高,達到589.69萬元,高出行業平均水平76.61%。
500強合作社積極帶動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開展農業保險宣傳,組織引導農戶投保,幫助農戶規避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風險。特別是近年來,合作社通過組織集體投保的方式降低了保險費用,進一步提高了農戶參與率。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組織成員購買保險人數達到60.62人;中部地區合作社社均組織成員購買保險人數最高,達到66.47人;養殖類合作社社均組織成員購買保險人數最高,達到69.11人。合作社還積極拓展農業保險功能,將購買保險的保單用于抵押貸款,探索解決融資難的有效辦法。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保單抵押貸款額度達到7.60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18.79%,其中養殖類合作社由于牲畜單價較高具有明顯優勢,社均保單抵押貸款額度達到33.64萬元。合作社幫助小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有效提升了小農戶的抗風險能力,也增強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韌性、信心和積極性。
表3 500強合作社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與參加農業保險情況
(四)增強聯農帶農能力,拓寬農民共富路徑
500強合作社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服務能力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成為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帶動脫貧農戶持續增收,500強合作社起到了支撐作用,幫助脫貧農戶通過參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獲得穩定收入,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帶動農戶數與脫貧戶數分別達到1586.50戶和86.90戶,近兩年年均分別增長10.21%和10.11%。分地區看,西部地區社均帶動農戶數與脫貧戶數分別為2339.80戶和211.37戶,中部地區為1452.89戶和78.87戶,東部地區為1530.34戶和62.39戶。分行業看,服務類合作社服務成員和非成員數最高,達到3654.24戶;種植類合作社服務成員和非成員中脫貧戶數最高,達到90.23戶。
圖2 500強合作社社均帶動農戶數情況
500強合作社積極吸納成員出資,幫助成員銷售農產品,實現可分配盈余穩步提升,經濟實力、市場影響力和農戶帶動力顯著增強。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出資成員數為178.07個,近兩年年均增長13.94%,其中養殖類合作社社均出資成員數最高,達到219.83個,種植類合作社和服務類合作社分別達到180.28個和75.76個;西部地區合作社社均出資成員數最高,達到了218.94個,中部和東部地區分別為184.26個和163.58個。2021年—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可分配盈余與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金額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分別達到330萬元與5500萬元以上,展現出較強的帶動能力。合作社通過利益聯結和服務機制創新,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的共贏發展。
(五)黨建賦能提質增效,增強集體經濟活力
近年來,各地注重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加強黨的建設,以黨建賦能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多的村“兩委”干部進入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擔任職務,為合作社發展壯大和規范運營提供組織保障。500強合作社社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擔任村干部的比例由2021年的4.65%提高到2023年的5.14%。其中,東部地區和養殖類合作社社均理事會、監事會成員擔任村干部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7.07%和14.01%。同時,500強合作社按交易量返還盈余額逐步提高,體現了合作社規范運營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按交易量返還盈余額為245.79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10.75%,其中養殖類合作社最高,達到288.56萬元,服務類和種植類合作社分別達到283.43萬元和239.80萬元;東部地區合作社最高,達到273.82萬元,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達到228.74萬元和185.07萬元。返還盈余額的差異也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合作社在規模、效益等方面分化的表現。從按交易量分配比例看,2021年—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按交易量或交易額返還盈余的比例均保持在60%以上,體現了較強的規范性。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資源共享、資產入股等多種方式,使村集體能夠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經營活動獲得穩定收益,在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的同時,也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村集體持續增收。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建立生產合作關系的村集體數量、帶動村集體增收額分別為13.22個和183.99萬元,近兩年年均分別增長22.12%和69.40%。分地區看,東部地區社均建立生產合作關系的村集體數量和帶動村集體增收額分別為20.26個和114.58萬元,中部地區分別為7.07個和256.80萬元,西部地區分別為6.35個和203.39萬元;分行業看,服務類合作社社均建立生產合作關系的村集體數量和帶動村集體增收額最高,達到21.64個和223.63萬元,種植類合作社次之,達到13.51個和193.36萬元,養殖類合作社達到5.08個和62.55萬元。這表明社會化服務和種植業是村集體探索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發揮“統”的作用較為集中的領域。隨著村社融合發展程度不斷加深,更多村集體能夠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經營活動,發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了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的有效路徑。
圖3 500強合作社村社融合發展情況
(六)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助推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合作社規范運營和穩健發展,通過實施政策優惠、提供資金支持、組織展銷推介等多種方式,推動合作社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021年—2023年,500強合作社中獲得政府扶持資金的合作社數量始終保持在220個以上。2023年,500強合作社社均獲得財政扶持資金33.32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6.61%。分行業看,服務類合作社社均財政扶持資金達到45.29萬元,養殖類和種植類分別為42.84萬元和31.69萬元。2023年,合作社輔導員到500強合作社平均輔導次數為13.47次,近兩年年均增長13.22%;500強合作社社均組織培訓次數為10.82次,近兩年年均增長19.02%,其中服務類合作社最高,達到14.20次。在各級各部門的政策支持下,合作社通過享受政策優惠、資金補貼及稅收減免等支持措施,逐步走向規模化和產業化,市場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合作社支持形式,通過提供信用貸款、融資擔保、產業鏈金融服務等,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和服務保障。500強合作社社均貸款余額由2021年的128萬元提高到2023年的200.45萬元,近兩年年均增長25.14%。分地區看,西部、東部、中部地區合作社社均貸款余額分別為279.63萬元、223.58萬元、156.48萬元,其中西部地區最高,高于平均水平39.50%;分行業看,養殖類、種植類、服務類合作社社均貸款余額分別為668.73萬元、161.00萬元、106.00萬元,其中養殖類最高,高于平均水平233.61%。隨著不斷強化金融支持,合作社的經營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資金流動性顯著提升,產業發展更具活力。
表4 500強合作社財政金融支持情況
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問題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通過訂單、入股、服務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戶參與農業生產,有效實現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然而,當前合作社也存在著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用地瓶頸制約突出、存在不規范運營風險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調研中發現,部分小農戶成員加入合作社僅僅是為了享受合作社的“一次返利”,并未真正參與到合作社的分配決策中去,因此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第二,用地瓶頸制約突出。部分農機與設施種植合作社反映,缺乏建設用地是當前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瓶頸。農機合作社建設烘干塔設施、農機庫棚等基礎設施缺乏用地保障;設施種植合作社建設水肥一體化等設施缺乏用地保障。第三,存在不規范運營風險。個別合作社沒有理順合作社辦企業與企業辦合作社的關系,出現了一個主體具有多重身份的問題,存在合作社資產流失、成員權力被弱化的風險。
(二)相關建議
進一步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應多措并舉、持續發力,發揮合作社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組織化作用,重點在完善涵蓋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用地需求統籌規劃、健全制度促進規范運營等方面著力。
第一,完善涵蓋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參與度。強化小農戶成員權利保障,確保小農戶參與到合作社的管理決策和盈余分配中;支持合作社廣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以及農產品市場信息、農資農機供應等服務,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合作社,提升為小農戶提供全程化、精細化服務的水平。第二,加強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地需求的統籌規劃,建立合作社用地需求數據庫,精準掌握不同類型合作社的用地需求情況,落實支持合作社用地的優惠政策,鼓勵集體經濟組織與合作社合作盤活村集體內部的閑置建設用地;政策上給予合作社建設用地更多優惠措施,出臺土地出讓價格優惠、用地審批綠色通道等政策,幫助合作社更快獲得所需用地。第三,以培育制度健全、規范運營、聯農帶農緊密的合作社為目標,持續實施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引導合作社規范執行財務制度、健全盈余分配制度、加強會計核算和第三方審計制度,遴選推薦合作社規范運營典型案例,發揮其示范引領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作者單位:農民日報社 高楊 關仕新;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蘆千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魏廣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