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2-13 09:29:12
原標題:從旄節到節度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旄節到節度
來源:光明日報
【談文繹史】
西漢時,出使西域和匈奴的兩位著名使者張騫和蘇武均曾受困于匈奴地十余年:匈奴讓張騫娶妻生子,“然騫持漢節不失”(《史記·大宛列傳》);蘇武在北海(今貝加爾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
張騫和蘇武持節出使,所持之“節”為何物?《周禮·地官司徒》有“掌節”之官,漢鄭玄注曰:“節,猶信也,行者所執之信?!薄笆骨浯蠓蚱赣谔熳又T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币簿褪钦f,節是一種象征天子之命的憑信,所謂持節出使,也正是“使節”一詞的由來。“節”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薄墩x》解釋說:“旄節者,編毛為之,以象竹節?!睗h高祖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漢書·高帝紀》)。唐顏師古注曰:“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因以為名,將命者持之以為信?!绷頁评钯t注《漢官儀》說:“節,所以為信也,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牦牛尾為其眊,三重?!?/p>
原來,所持之“節”的正式名稱叫旄節,是類似于杖的棍狀物。漢代的旄節,乃是由柄長八尺的竹子制成,在節的上端,用旄牛尾編成三重流蘇,此所謂“取象竹節”。受節之人只要持有了這個節,即是肩負帝王的使命,“臥起操持”,須臾不可離身。據《后漢書·孔融傳》,東漢初平三年(192),太傅馬日磾(?-194)奉使山東,在壽春袁術處被奪走所持之節后,因失節屈辱,自恨嘔血而斃。
通過出土和存世的一些圖像,我們可以一窺漢代旄節之真容。洛陽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中的壁畫磚上繪有一持節的使者;山東嘉祥武氏祠一組畫像中,根據榜題“漢使者”和“王陵母”,可知乃漢使持節拜見為項羽所扣押的王陵之母的場景,其手中所持之節,正是為旄三重,只是看起來柄長不到八尺。至于“旄節之制”,漢代與先秦當是有別的,旄牛尾編成三重流蘇的制節之法當始于漢,“漢文有旄節之制,《西京雜記》曰‘漢大駕鹵簿有節十六在左右’,則漢始用為儀仗也……漢人有持節,乃古旄也。然則節自周始,而旄節則起于漢也”(宋高承《事物紀原·節》)。這種持節使的形象,在南宋人所繪《胡笳十八拍》和《迎鑾圖》等表現外交題材的畫作中,仍有清晰再現,皆是三重毛,以取象竹節。從題材上來說,前者雖然是對漢朝典故的圖像再現,后者描繪的可能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太尉曹勛奉高宗趙構之命迎接宋徽宗趙佶和鄭皇后的棺柩以及趙構之生母韋皇后南歸,平樂郡王韋淵率領儀仗于途中相迎的場景,可見這種持節出使的制度在古代一直延續。
據《三國志·魏書》,三國魏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魏文帝)即位后,曾任命多位假節都督。在黃初三年,又始置持節都督于地方州郡,代皇帝統領諸州軍事,兼任地方行政長官。據唐杜佑《通典·職官·州牧刺史》記載:“魏晉為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在魏的基礎上,晉朝的官品序列又進一步發展:諸持節都督,與特進、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和開國縣侯伯子男爵均為第二品,僅次于第一品中的公、諸位從公和開國郡公縣公爵。晉以后的持節,又分三級,即使持節、持節和假節,并享有不同的等級和權限。《宋書·百官志上》云:“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彼^“假節”,“假”即“借”,意思就是持節的使臣持有皇帝所賜予的“節”。“假節鉞(或假黃鉞)”,“鉞”是象征皇權的斧鉞,代表皇帝的出征?!凹俟潯焙汀凹俟濄X”,均意味著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甚至擁有生殺大權。
唐高祖李淵在建國之初,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總管則加使持節,雖然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不過已有名無實,如唐《通典·職官·郡太守》所云“后加號為使持節諸軍事,而實無節,但頒銅魚符而已”。在魏晉持節都督的基礎之上,唐代的節度使逐漸發展成為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長官。“節度”一詞,乃出自《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睗h班固《白虎通論·禮樂》正所謂“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這是“節度使”作為正式職銜首次出現。所謂節度使,《舊唐書·職官志》曰:“天寶中,緣邊御戎之地,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至德(756-758)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節度使之號?!?/p>
安史之亂(755-763)后,唐朝的中央威權被削弱,地方勢力擴大,紛紛成為節度使,從而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907年唐朝滅亡后,所謂“五代十國”,其政權無不從唐末的節度使僭越而來。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鑒于節度使割據一方的教訓,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制度逐漸被架空,往往有名無實,成為加官的榮譽職務而已。元朝徹底廢除節度使制度。
(作者:談晟廣 姚 丹,分別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研究員、泰州學院講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