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12-11 09:46:12
原標題:龍文百斛鼎 筆力可獨扛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龍文百斛鼎 筆力可獨扛
來源:人民政協報
在中國當代戲劇文學的璀璨星河中,有眾多的戲劇文學家,錦心尋章,妙手織文,心系百姓,劇作家陳涌泉先生就是其一。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持“持中守正、固本求新”的編創理念,其戲劇作品題材廣泛,涉及劇種多樣,切入視角獨特,戲劇沖突緊湊。戲曲本體化的創作思維,加之作者自身的才情使然,使得其劇作案頭場上,兩擅共美。從這部《陳涌泉劇作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戲劇創作的根本之義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乃至“情入”。
本書匯聚了作者幾十年的嘔心之作,文本好,呈現美,時代性強。全書共分三卷,百萬余字,精心挑選了陳涌泉的36部劇作,涵蓋了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劇等類型;囊括了悲劇、喜劇、悲喜劇及正劇等體裁;涉及了京劇、豫劇、晉劇、越劇、錫劇、山東梆子、曲劇、淮劇、襄陽花鼓、臺州亂彈等劇種,可謂絢麗多姿。附錄的12篇研究評述,多視角、多維度展開對陳涌泉其人及其作品的客觀評價,有助于引發讀者對陳涌泉創作中的“人民立場”及相關學術問題的深入思考。
“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在思想層面,陳涌泉的作品中體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民本意識,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匯入到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中去,把自己代入到歷史現場,與人物同頻共振。如他在《黃河絕唱》中刻畫在民族解放運動中那些努力抗爭的文藝工作者,他們以筆為槍,用歌聲和戲劇喚醒民眾的愛國之情。再如其代表作《程嬰救孤》,通過把傳統忠義觀念深化到人性本然的現代詮釋和戲劇書寫,展現了生命個體在復雜人生境遇中的掙扎與撕裂,看后讓人由衷地從心底產生一種對于人性之善的敬意。陳涌泉的劇作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感而著稱,在其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個體命運、社會變遷等重大主題的深刻思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陳涌泉的劇作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他往往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巧妙的切入點,通過溫情的戲曲演繹,感染民眾,熨帖人心。如《婚姻大事》將視角聚焦于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他們所面臨的諸多人生困境,真實地反映出他們在城鄉之間漂泊的憂慮和迷惘。《老阿姨》則通過一位普通女性在歷史變遷中的個體成長,反映了社會多元化發展趨勢下個人價值實現的更多可能性。這種對于社會問題鞭辟入里的平民化探討,不僅體現了作者極具現實溫度的創作理念,也展現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塑己”“立己”“鑄己”的藝術追求。
“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陳涌泉的劇作有四個顯著特征,即重傳統、不逾矩、寫新人、出新格。劇作家本人堅守戲曲藝術的“曲本位”,注重核心唱段的鍛造以及舞臺效果的呈現,但往往又能在舊有的框架內自出機杼,獨創新格。如《風雨故園》中的“小蝸牛”唱段,音樂部分運用豫劇傳統四大板式之一的“二八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核心唱詞則通過劇作家的妙手剪裁,借助傳統戲曲中未曾出現過的“蝸牛”意象,傳統中有創新,繼承上有發展。而《魯鎮》中的“十八層”唱段,音樂運用既有曲劇傳統曲牌【哭書韻】,也有【新滿江紅】這樣的加工創造,唱詞的創作更是凸顯“曲盡其情”的抒懷寫意。劇作家在遵循“有聲皆歌”的主唱傳統中,又充分發揮“古典為體,現代為用”的創作思路,從現代生活中尋覓符合戲曲“假象會意”的指代符號,充分考慮戲情,巧妙化用意象,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曲情和塑造人物,成功創造出了現代戲舞臺上性格各異、形象鮮明的人物群像,留下了多個膾炙人口的唱段。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一個優秀劇作家的成長不僅需要轉益多師,更要融通百家,并為我所用,陳涌泉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努力。在創作層面,他自覺地吸收現代文學的養分,并將其融入地方劇種,努力創作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民眾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使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能夠有機統一。在改編經典文學作品時,陳涌泉注重對經典文學資源的挖掘,在“改編”與“重述”中將書中文字衍生為一種“媒介化”及“符號化”的舞臺形象表達,如現代曲劇《魯鎮》就巧妙地融合了《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魯迅經典作品之精髓,在延續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戲劇表現手法,構建出“魯鎮”世界。
在陳涌泉的這些劇作中,看到了藝術和思想,看到了傳統和時代,更看到了每一個平凡生命的內心和情感。在這個“劇場小天地”中,希望每一部優秀的劇作都能唱出精彩。
(作者系《中國戲劇》雜志副編審,文學博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