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12-11 09:46:12
原標題:深化文旅融合 縱深推進文化育人提質增效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深化文旅融合 縱深推進文化育人提質增效
來源:光明日報
山東旅游職業學院作為一所旅游行業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多年來秉承文化立校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引領師生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傳承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學院于2018年被山東省教育廳認定為首批“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深化文旅融合 構建長效機制
學院依托文博與藝術系相關專業和師資平臺,設立美育教研室,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充分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智力優勢。“學教產研”一體化推動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非遺傳承人上講臺,縱深推進非遺傳承有機融入學生課堂學習與校園生活日常,逐步構建起“課程+活動+創新創業”的活態傳承長效機制。2020年學院以“泉水扎染”項目為抓手,堅持“活態傳承、活性流變、活力再現”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地理念,激發學生在內容、載體、形式、手段等方面對非遺進行創新創作,把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研發符合市場需求、契合現代人審美的創意產品,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自2023年起,學院逐步構建“講好中國故事 文旅融合山旅行”系列校園活動,將京劇、雜技、山東梆子、呂劇等經典藝術常態化引進校園,融入課堂和社團活動,在有效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推動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研發活頁教材 賦能課程建設
學院將山東快書、泉水扎染等非遺傳承技藝納入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組織學院中青年骨干教師與傳承人“結對授課”,同步實現專業課程資源的提升、研究團隊的構建、特色課程的建設。授課資源方面,非遺傳承人和學校教師攜手制定課程大綱和授課模塊,聚合系統化、復合型資源,使原本碎片化的民族技藝知識顆粒化、系統化、數字化,便于師生學習和研究。授課模式上,采用活頁式教材和工學結合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如“泉水扎染”項目圍繞扎染絲巾、方巾、手帕、手包、服裝等廣受歡迎的產品,結合產業前沿的市場流行趨勢,讓學生在校實操與一線生產“無縫對接”,推進“職場性”實操技藝技能培養。
構建真實環境 淬煉學生技能
學院全方位構建文化傳承的“真實操作環境”,淬煉學生動手的技能。學院長期聘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親授非遺技藝,在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合“教、學、傳”與“研、創、銷”。學生在“現場課堂”中耳濡目染、習藝長技、體驗扎染獨特魅力、探究扎結方法與紋樣匹配的選擇規律,在實境技能訓練中領悟染纈之美、文化之韻。在非遺手工扎染傳承工作室傳習過程中,師生聯合研發、量產“陌系列”文創產品10余種;師生團隊創作的20幅“泉水扎染”廉潔文化主題系列作品,發揮了藝術作品在廉潔教育中的感召力、感染力。學院組織學生走進非遺博物館、展覽館、大師工作室、相關企業現場參觀、學習,讓學生零距離了解市場實際,及時將市場前沿動態、創新工藝和技法納入學習,切實做到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適應性。
學院高度重視校園第二課堂的文化浸潤功能,定期舉辦文創作品展,展示學生創作的優秀創意作品,讓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拍攝作品的制作過程并上傳至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駐地社區的創新創業集市,販售自制工藝品;鼓勵學生參與相關活動創業實踐,支持學生創意構想落地,促進所學知識成果轉化。
自2020年起,學院以“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為傳承主線,圍繞“山東手造”主題,以非遺項目“泉水扎染”為突破口,以傳承保護課程為主體,以大師工作室、學生社團為兩翼,產、學、研、用一體推進,構建形成了“傳承人進課堂、學生進行業、作品進展會、技能進頭腦”的立體教學模式。未來,學院將持續打造“非遺教育新路徑、美育教育新平臺、勞動教育新載體”,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學以致用,積極踐行“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工匠精神,常態化組織非遺技藝展示體驗活動,不斷增強師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趙恩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