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4-11-11 08:49:11
原標題:以鄉愁記憶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以鄉愁記憶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檢察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國瓷陶藝書畫院院長 王一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在我看來,以鄉愁記憶賦能鄉村振興,將鄉愁轉化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過往的具體形式,有助于喚醒城市與鄉村大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在中國現代鄉愁理論中,鄉愁記憶具有鮮明的政治意蘊,包含了對鄉村發展的深刻關切,以及對現代化進程的反思。鄉愁記憶,是對時代發展和人民情感需求的呼應,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首先,鄉愁記憶,能夠激發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自信。其次,留住鄉愁,可以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使之成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精神紐帶。鄉愁記憶,可以激發主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個體情緒轉化為投身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動力,從而吸引他們積極投身到返回家鄉、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的具體實踐,與家鄉的留守村民一起,共同匯聚成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最強音。
因此,在今年3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我向大會建議以鄉愁記憶為載體,重構鄉村文化空間,具體而言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家鄉的一山一水、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鄉愁記憶的空間載體。它們承載了村民的集體記憶,也是人們尋找自我、回歸自我的情感坐標。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保護那些留存至今、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古民居、古建筑,讓傳統文化有根可依,得以延續;另一方面,積極挖掘原鄉、原味、原生、原貌的鄉愁元素,構建鄉村博物館、民俗館等現代空間形態,講好村莊故事,展示鄉村文化。
其次,以鄉愁記憶為主線,盤活鄉村文化體驗。我國是農耕文明國家,傳統農耕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審時度勢、和諧共生等樸素思想,積累了從育種、耕種到灌溉、豐收、儲藏等一系列系統科學的農業生產經驗,由此構成了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顯著差異。鄉村振興需要弘揚農耕文化,探索開發具有參與性的農事活動,讓大家走到田中,親身體驗種植、采摘、收割、豐收等農事生活,感受鄉村文化魅力。同時,積極發展和農耕文化有關的節慶活動、手工藝體驗、實景演出、文創產品開發等業態,活化鄉村文化形態,營造層次豐富的文化體驗。
最后,以鄉愁記憶為引領,創新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鄉村有一個鄉村的特色農產品。它們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成為留存于唇齒之間的生動鄉愁記憶。熙來攘往的城市中、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來自家鄉的土特產裹攜著濃濃的親情,成為遠離家鄉的游子最好的心靈慰藉。將鄉愁記憶情愫引入農業生產、農事體驗、農產品包裝,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情感價值,賦予品牌更強大的文化張力。
整理:本報記者盧金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