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10-28 08:59:10
原標題:北國的深秋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北國的深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秋天,大抵是一年中最有意味的季節。北方的秋天,不但要比南方來得早,也比南方的更豐富、更多彩。而深秋,則更能凸顯這況味。若要賞秋,自然要一睹北方的深秋。
相比于都市,曠野的秋,來得早,滋味也濃烈得多。賞秋自然要走進曠野。在那里,秋是鋪天蓋地的,是無邊無際的,目之所及都是秋畫,都是秋意,令人目不暇接。
曠野的莊稼,是那種令人欣喜的金燦燦的色彩,在茫茫的天地里是最醒目的顏色。光是靜靜地凝視那片金色的大地,就令人感動,叫人心安,并在激蕩著幸福的甜美中,忍不住想要高唱秋的贊歌。即使在莊稼收獲后,那些依然屹立在大地上的作物的秸稈,那些已經干枯得失去了分量的根莖,在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后,依然令人動容——那是深秋之所以吸引無數人凝視的方向和緣由,也是無數人默默耕耘的原因和動力。那里,是我們播下希望的地方,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色彩。
紅色,是深秋最濃厚最艷麗的顏色。那么多深淺不一的紅色——深的淺的、濃的薄的、亮的暗的,堆疊在一起,像豪爽的畫家將豐裕的紅色潑灑到了連綿不絕的山野,這里一片,那里一片,絢爛了曠野,簡直要把人的眼睛占滿。于是,看著看著,賞秋的人的眼里和心里,都跳躍著一團火,如紅彤彤的朝陽,在冷清的秋風中躍動。看著那些艷陽般的赤色,真讓人想要飛奔而去,跳入其中,融為一體。
露出本色的赭黃色的大地,以及蒼茫的墨綠色的山野,彰顯出無言的渾厚與幽遠。耀眼的金黃和燦爛的紅色,在它們的映襯下,越發顯得光彩奪目。
天是那么藍,宛如一塊浩瀚的寶石,更像一汪寧靜得失去了時間的大海。好想掬一捧藍天洗臉,也許一觸到那捧藍天,靈魂就能脫離了肉體,飛上蒼穹,成為藍天里的一朵云,安逸地俯瞰著大地。云們大概也為曠野的深秋著迷了,靜靜地飄蕩著,走得那么慢,那么慢,慢得讓人忘記了自己和時空。
在枯黃的雜草中,在不寬的道路邊,在嶙峋的山石間,盛放著一簇一簇的野花。有紫色的紫菀、白色的馬蘭、金黃的野菊、多彩的牽牛花……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兒,它們在寒涼的深秋里,它們在岑寂的曠野里,隨著秋風,兀自搖曳,兀自綻放。每每看到它們,總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凝視它們,注目那美麗的花兒,注目那堅毅的根莖,以及它們深深扎根的大地。在蒼莽的大地上,它們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卻又以自己頑強的姿態和怒放的生命,吸引了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目光,和沉默的祝福。真無法想象,若是沒了它們,那廣袤的大地,該是怎樣的寂寥?那空蕩的山野,又該是怎樣的落寞?我知道,明年,不,此后的每一年,以及我們不曾來過的每一年,那些花兒,都會再次盛開,一年又一年。
在深秋,怎能少了白茅的身影。它們總是以集體的身姿出現,一片一片的,聚集在一起,并以質樸的姿態呈現驚艷的美!茅草枯黃的葉莖上,頂著灰白的花穗,在微涼的秋風中,它們像波浪一樣隨風舞動,一波又一波,沙沙——它們既沒有耀眼的花朵,也沒有甜蜜的芬芳,卻冷艷而迷人,以獨特的風姿,觸動了人的心神。白茅起伏的波浪,猶如仙姿綽約的佳人,在瑟瑟的秋風中,翩然起舞。沒有親眼看見過白茅那飄逸風采的人,是不會知曉它緣何在詩詞中頻頻現身,更無法想象出它的風韻與詩意來。看著那片飄搖的白茅,我的心弦被撥動了,莫名地想起《蒹葭》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啊,白茅和蒹葭,若是少了它們,深秋的滋味,便少了一分。
自然,秋蟲的此起彼伏的鳴唱,單薄的露出骨架的樹木,崢嶸的顯出寒意的山石,綿亙的躍出視野的山脈……它們在深秋,都別有一番風韻,和其他時節,全然不同。這醇厚的深秋,要調用五感,用心看,用心聽,才能領會。
年少時,不懂得郁達夫因何為了“飽嘗一嘗這‘秋’”,竟“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現在,我懂了,若要品得秋味兒——特別是深秋的韻味,確實要來北方……
孫克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