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5-08 09:52:05
原標題:從荒漠游向深藍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從荒漠游向深藍
來源:人民政協報
4月26日,著名作家趙本夫《荒漠里有一條魚》國際傳播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作家協會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江蘇省作家協會和天津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和百花文藝出版社聯合承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畢飛宇,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鄭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紅杰等主辦單位領導及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多個語種的出版商、譯者以視頻方式參加研討。會議由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京)主任張洪斌主持。
“走出去”的一個突出亮點
2020年6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趙本夫的長篇小說《荒漠里有一條魚》,在這部具有雄渾厚重的史詩氣質的作品中,趙本夫巧妙借用神話原型敘事與寓言式寫作的優長,為“尋根文學”新的生長,也為文學之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路徑,做出了可貴的探索。該書出版后,快速形成了世界主流語種的版權輸出與多版本出版,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代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突出亮點。
畢飛宇指出,在江蘇文學的版圖上,趙本夫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作品粗獷彪悍、質樸雄渾,成就了江蘇文學的復雜與豐富。他的作品中有博大的歷史文化情懷,他的創作永葆獨立思考的姿態。《荒漠里有一條魚》的海外傳播,對于加強國際化傳播,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極為重要的。
楊紅杰表示,趙本夫的這部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形象。作品對苦難的敘述,意在展現生命的韌性與高貴,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再生能力,就是中華民族不可能被打倒的內核。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黃悅表示,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看,“這條魚”是中國文化中對生命力的生動表達;而“這片荒漠”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是隨時可以被生命滋養的原野。趙本夫以豐沛的筆力揭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秘訣,相信這部作品終將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好媒介。
史詩般的魅力感染著他們
多語種版權引進、出版方及譯者從不同角度,交流了對《荒漠里有一條魚》的理解與體會。
洛佩茲·阿里亞組是西班牙Dedalus出版社社長,在談到《荒漠里有一條魚》西班牙版本引進理由時表示,作品充滿了冒險精神,有一種史詩般的魅力。小說中充斥著人生的苦難,也精準描寫了對于苦難的反抗。書中刻畫的人物飽含英雄主義情懷,他們盡己所能與自己的人性弱點進行對抗……本書用現實的方式鼓勵人們思考如何面對人生。
香港阿里山云出版社社長加斌提到了書中“魚”與“樹”的意象。他說,荒漠和魚,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在書中奇特地交織在一起,視角獨特,充滿想象力。在中國民間文化中,魚被視為吉祥之物,樹則代表著生存的決心和對自然的敬畏,這種生存意識和大自然緊密相連。
德文譯者Aline表示,翻譯時最大的文化差異在地點和人物的名字。作品中,名字的含義起到了補充加深了故事意義的作用。法文譯者克勞德·巴彥則將他的閱讀與現實聯系起來,“趙本夫在講的不是今天的故事,而是過去的故事。現在在法國也很流行種樹,因為很多地方的樹都被燒了。因此,是不是可以說趙本夫提前看到了種樹的重要性。”英文譯者袁海旺、法國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社長朱人來、版權經紀人劉忠軍暢談了閱讀、翻譯這部作品的感受,他們希望各國讀者都能更好地了解這部作品。
一條和世界對話的魚
與會專家就作品的文學思想及其國際傳播價值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本書展示了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一百年間,黃河故道荒原上自力更生的人們的生活史,隱喻了文明發生發展歷程。這個隱喻既指向華夏民族,也指向全人類。如果說趙本夫筆下的荒漠如今已是蓊蓊沃野,那么他提供的荒漠里的那條魚,正日益成為一條可以和世界對話的魚,從荒漠游向了深藍的世界。小說以其深扎故土的文化根性,奇跡般地觸碰到并開掘出一個巨大的意義闡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類相互理解。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黃發有認為,本書通過神話寓言的方式體現出的愚公移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不僅打動了中國讀者,對世界讀者也會有所觸動。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梁鴻鷹認為,趙本夫的創作總是與土地聯系在一起。他的作品中對無土、無根、無水的憂患具有世界性,本書中提出的問題不單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京)執行主任丁捷希望以本書為一個契機,推動更多好的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敏認為,書中所探討的人類文明如何延續的問題,是中國作家對人類共同問題作出的有益探索。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文藝家評論協會主席汪政表示,本書對人口、生態、文化交流這三個國際性的問題作出了深刻回應,勾連著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文學經典。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認為,書中探討了人類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在荒漠中重建文明,在荒蕪中重建秩序。如何將文明火種延續下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主題,值得海外傳播、值得世界關注。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副主任韓松剛表示,作品對當下的寫作有著深刻啟示,寓言性和神話色彩使其既具有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又具有世界文明的普遍性。
趙本夫表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和而不同,尊重差異。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聲音,文化需要碰撞與融合,異質才是文學的生命。“魚”隱喻生殖力,“樹”隱喻家國、歸宿、母體,這是我們民族的根性,融在血液中代代相傳。
張洪斌在總結中指出,在交流與傳播中,讓中國當代文學獲得新的生長,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天津出版集團百花文藝出版社成功實現了《荒漠里有一條魚》的主流語種多路徑輸出,是當代文學“走出去”的一個好案例,相信將會有更多國家的讀者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感受到中華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