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3-05-08 09:51:05
原標題:魅力古村 宜居新篇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魅力古村 宜居新篇
來源:農民日報
博山區域城鎮蝴蝶峪村村民張翠華正在用石碾將自家種的玉米碾碎。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公布了第六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共計1336個村落入選。至此,全國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已達8155個。自2012年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啟動以來,各地在不斷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取得了寶貴經驗。本期起,本版將推出系列報道,關注山東、貴州等地如何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動傳統村落保護。
石板路上,一道道車轍見證著村莊的歷史;古柏樹下,兩三位老人細數著村莊的過往……走進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域城鎮國家級傳統村落黃連峪村,極具特色的青石房、青石道映入眼簾,讓人感慨這座村莊在歲月洗禮中守住了最初的風貌;同時,這里干凈整潔的村莊環境和便利的生活條件也讓人欣喜,在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之間,村民的生活品質無需做出犧牲,反而得到了提升。
如何在保護村莊歷史風貌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是傳統村落保護中的一大難點。據了解,淄博市博山區有國家級傳統村落9個、省級傳統村落17個。近年來,博山區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與傳統村落創建和保護工作相結合,著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品質,既刷新了村莊“顏值”,也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
守護古村“真容”
黃連峪、蝴蝶峪、鎮門峪……在博山區,傳統村落的村名大多有一個“峪”字。這是因為這里不但山多且多懸崖絕壁,所以村莊房舍多隨山勢而建,石屋、石橋、石街皆就地取材。這些石屋以石塊砌墻,以石板蓋頂,構思巧妙,堅固結實。但歷經上百年時光,一些石屋還是因為木制檁條的腐朽而逐漸塌陷。尤其隨著村莊常住人口減少,無人居住的老屋不免走向破敗,變成了野草叢生的斷壁殘垣;而有人居住的宅院也需應對墻體和屋頂出現多處裂縫和漏水的問題。
“我們村的建筑多始于明清時代。過去,一些村民在修葺自家老屋時,肯定是怎么省錢、怎么方便怎么弄,但這種維修方式肯定會破壞傳統建筑的外觀。”黃連峪村黨支部書記李嘎說。
如何守護這些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建筑特色的傳統民居?如何讓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住得舒適?據博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要負責人亓志偉介紹,近年來,博山區通過協調專家,為傳統村落提供專業技術指導,按照“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參考建筑本身的風格和技術,就地取材,盡可能使用與原材料相同的材料,并組織鄉村工匠進行修繕,確保整個建筑風格前后統一,與村莊整體風貌相協調。
“我們村有一些房子過去是用高粱秸稈或麥草扎上把子當頂的,現在不用麥草了,我們就依照清代的建筑樣式,用青瓦修補。而像會破壞風貌的紅瓦或者彩鋼瓦,是一律不讓用的。”李嘎介紹,雖然這種修葺方式更費功夫,但在村“兩委”的動員下,村民非常支持。“通過積極做工作,村民都樹立了保護傳統建筑的責任意識,而且大家都想趕上鄉村振興這班車,憑借國家級傳統村落這張名片提高村莊知名度、增加收入。現在,連我們出去打工、求學的村民,在外提到自己的家鄉時,都非常自豪。”他說。
去年,黃連峪還完成了對村內青石板路的恢復工作。“過去,村里各種線纜都糾纏在村莊上空,很不美觀,我們以管線入地的方式改造了線路。同時利用自來水管路入地的機會,對村內的石板路進行了恢復。”李嘎說。
看到小時候走的石板路又恢復了原樣,如今已經當奶奶的黃連峪村村民孫秀蓮很是感慨。
“走街串巷,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拆除亂搭亂建、整治斷壁殘垣,讓村莊又露出了‘真容’。每到周末都有好多小青年跑來拍照。”她自豪地說。
亓志偉表示,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與改善村落基礎設施應該做到相輔相成。他說:“對于傳統村落中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排水系統等,應該進行改善和升級,以提高村落的整體美觀度和舒適度;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時,要做到盡量與傳統村落的建筑和環境相融合。”
據了解,近年來,博山區持續采取多項措施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村莊的飲水工程、道路戶戶通工程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大部分的山區道路完成硬化,部分雨污分流工程及強弱電落地工程完成改造。
重煥古村“新生”
在守住“不變”的同時,在博山區各個傳統村落,一些外人“看不見”的巨變也在悄然發生。來到鎮門峪村村民李善中家,他家獨門獨院,干凈整潔。如果不向外人透露,根本看不出這院子里曾挖有一處旱廁,一到夏天蚊蟲肆虐、異味難聞。
農村改廁后,李善中家的廁所被“搬”進了房子里。水沖式廁所干凈方便,墻上還貼著旱廁改造熱線卡,清楚地標注了旱廁改造編號、管護服務電話、監督投訴電話、改廁完成時間、施工隊伍名稱、駐村干部等信息。廁所糞污滿了后,他可以采取掃描二維碼、撥打智能服務熱線及人工客服電話三種方式完成報抽、報修。
鎮門峪村黨支部書記鄭春告訴記者,將來等村中的污水管道建好后,將進一步推動改廁工作。
據了解,博山區農村改廁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已初步建立,旱廁改造后續管護服務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山區村莊道路狹窄問題,當地特別配置了0.8立方小型吸糞車,該車寬度僅1.2米,適合在山區狹窄道路通行,實際使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全區農村垃圾收集設施建設已完成,生活垃圾送往鎮生活垃圾中轉站集中處理。
在域城鎮國家級傳統村落西流泉村,66歲的村民劉維孝慈祥地看著小孫子在房前屋后奔跑玩耍,孩子的笑聲給村莊增添了不少活力。“原來村里有些空閑地和倒塌的院子,里面長滿雜草,一到夏天到處是蚊子,晚上都不敢開窗,小孫子也不敢來家里住。現在房前屋后、道路兩側全部清理、平整后進行了綠化,村里統一管理,環境更加漂亮了,蚊子蒼蠅也少了,小孫子來了就不愿意走。”劉維孝高興地說。
美麗的環境也讓村民分外珍惜。在博山區各個傳統村落,時常能見到村干部、保潔員、村民扛著鐵锨、掃帚,在房前屋后、青石板路上打掃衛生、清除垃圾、雜物、雜草的場景。
“我們村的群眾覺悟可高了!”李嘎驕傲地表示。當然,這背后也離不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黃連峪村,積分制換禮品的活動讓村民對參與垃圾分類、村莊清潔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充滿熱情。去年底,74歲的村民吳秀花一次性用積分領取了電飯鍋、大米、洗衣液等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滿載而歸”的她笑得合不攏嘴。
鋪就古村“星途”
“從來沒想到在這山溝溝里能親眼見到大明星,楊爍還來過俺家哩!”漫步村中,說起見明星的經歷,域城鎮上惡石塢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淑明至今念念不忘。
上惡石塢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過去是“走路全靠腳,收入都看天”的貧困村。2019年,博山區通過招商引資,在該村取景拍攝了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講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給村莊帶來的深刻變化。當時,楊爍、潘之琳、馬蘇等一眾演員來到上惡石塢村,吸引了周邊百姓紛紛跑來一睹明星風采。而電視劇播出后,上惡石塢村美麗的自然環境、保存完好的古樸建筑和濃厚的鄉土風情更是打動了全國各地的觀眾,他們來此觀光住宿打卡,為村莊創造了商機。
“來到上惡石塢村后,我深感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所展現的美麗鄉村景象真實存在。一進村,所見所聞皆充滿了濃濃的田園風光,村中的建筑物古樸、有特色,讓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山東濟南的游客鄭偉說。
讓高淑明欣慰的是,過去村里住著的多為留守老人,現在吃上“文旅飯”后,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村民的精氣神都大不一樣了。
據了解,依托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博山區打造了紅葉柿巖旅游區、老顏神街等旅游景點,景區所在村集體通過政策扶持、合作社運營、村企合作等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吸引了更多返鄉創業者回鄉就業創業,吸納當地村民就近就業,戶均提高收入1萬元以上。
鎮門峪村村民鄭春感慨道:“以前我們村,就是個普通的小山村,家家戶戶靠種地為生,收入甚微。現在我們村成了傳統村落,不僅老房子都得到了保護,水、電、網絡、交通也越來越方便了。來旅游的人多了,生意也好做,我家的小米不用出村就都賣光了,比鄰村每斤多賣1塊多。除了賣土特產,旅游觀光的游客還帶火了民宿、飯莊的生意,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