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3-05-08 09:42:05
原標題:母子攜手奮進,演繹新時代“最美家庭”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母子攜手奮進,演繹新時代“最美家庭”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周玉林
李恒是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她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重樓物種命名,為中國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重樓資源庫。她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九三楷模、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
2023年1月12日,李恒安然離世。在整理母親遺物時,兒子王群路黯然神傷。從退休起,他就謝絕了企業返聘,放棄休閑娛樂,把自己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陪伴母親外出開會、科考、調研,充當母親的司機、助理、秘書,相伴相隨,母親還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有很多想法才剛剛著手實施,自己明明還可以攙扶她走得更遠……
今年,王群路一家被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推薦為“最美家庭”,獲評的理由是家人之間最真誠的付出,特別是兒子對母親那種無所保留的愛。王群路則說,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他懂得什么樣的人生才值得追求。
至愛親情
人們仰望奮斗者昂揚向上的英姿,記住他們在人生巔峰時刻的精彩瞬間,然而,對于奮斗者來說,人生路漫漫,大部分時間單調、乏味、寂寞,有時要經歷痛苦、心酸甚至絕望,家就是慰藉心靈的港灣。
1990年10月,61歲的李恒計劃率隊赴獨龍江越冬考察。此前,因“文革”等原因,她有30多年被剝奪了正常工作的權利。韶華已逝,李恒深知留給自己做出點成績的時間不多了。出發前,李恒的丈夫、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園林設計師王今維突然病危,領導建議她留下來,李恒逼著自己硬起心腸,把病危通知書遞給女兒和兒子,轉身出發了。
考察期間,李恒染上瘧疾、摔斷肋骨,幾近病危,情況危急時,她抽空錄下對工作的安排和對家人的囑托,萬一走不出峽谷,就算是遺言。野外工作結束后,李恒用了四年時間,整理鑒定了考察采回的7075號植物標本,出版了第一部《獨龍江植物名錄》,完成了獨龍江種子植物區分研究,并首次提出了“撣邦—馬來亞板塊位移對植物區系的生物效應”的假說,1995年獨龍江植物越冬考察及獨龍江種子植物區分研究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普通人退休的年齡,李恒的事業才剛剛開始,她必須爭分奪秒。不久后,姐姐一家出國,照顧父母的重任就落到王群路身上。
柴米油鹽、日常家務,瑣碎具體、耗時費力、曠日持久。當時,王群路的孩子剛上小學,自己手里還有大量工作。父親體弱多病,有一次住院超過半年,王群路夫婦相互理解支持,在照顧好孩子和老人的同時,做好本職工作,沒有一天遲到、早退。
王今維離世前,依然是兒子在醫院照護。
那年李恒79歲,周末也在辦公室里度過。但自丈夫去世后,李恒主動放棄了周末在辦公室的加班時間。每到周六,她就到兒子家里住,和孫輩們待在一起,周日晚上再回自己家——當然,工作要照樣做,王群路家里有一臺她的專屬電腦。
王群路夫婦的默默付出,讓李恒能全身心投入工作:80多歲時,她仍自費外出考察,到山區給農民做知識普及和選種指導;90多歲時,她仍堅持“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不愿“躺平”的她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盡管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但有一次李恒告訴兒子,每天從家走到辦公室的路上,她會刻意在王今維題寫的“標本館”石碑旁駐足,那種感覺就像他還在身邊一樣。
那一瞬間,王群路突然明白了,母親和父親之間,有超越時空的、更為深厚的情感,支撐彼此為了理想抱負、為了更高遠的人生境界而不懈努力。
自強自立
1961年,王群路的父親王今維接受蔡希陶先生邀請,發揮自己在園林建筑設計方面的特長,到云南參加建設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
李恒支持丈夫,舉家從北京遷到云南,不僅一切要從零開始,還要賭上孩子們的前途未來。當時昆明植物研究所遠離城區,女兒和兒子只能在附近農村學校讀書,而李恒的俄語翻譯專業沒有對口崗位,她只能邊學邊干,從頭開始從事植物學研究。白天,她和同事勞動工作,晚上,挑燈夜讀學習相關知識,有時通宵達旦……李恒把工作視為人生目的,渴望有所成就,對物質生活,能吃飽穿暖即可,其他別無所求。
盡管缺少父母的陪伴、教導,但不講吃穿,勤奮工作,崇尚精神追求的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群路姐弟。
王群路讀初中時正值“文革”,父母受到不公平待遇,姐姐則遠赴云南省德宏插隊,家里只剩下他一人。他去看望母親時,李恒絕口不提艱辛和苦難,相反,津津有味地向兒子講述自己如何利用一切機會向一起勞動的吳征鎰老先生學習植物知識的喜悅。
初中畢業時,由于家庭原因,王群路幾經波折,最終在昆明重機廠當了一名清沙工,負責清理打磨鑄造成品。每天下班,汗水浸透衣服,全身都是油污,如果防護不當,打掉的飛邊毛刺還會燙傷皮膚。在這個全廠最臟、最累的崗位,王群路勤奮工作,他不愿被人瞧不起。遺傳自父母堅韌的性格和自立自強的精神,支撐著他熬過最艱難的時光,也讓他領悟到,人在無依無靠時,精神的力量更為重要。
那段時間,每當領到工廠當作勞保福利下發的罐頭,王群路就拿去探望母親。母子見面,他只說工作單位待遇好,發罐頭、肥皂。兒子的樂觀讓李恒產生錯覺,不僅為兒子找到“飯碗”高興,還一度認為清砂工是廠里最好的崗位,直到多年后知道真相,一想到當年十幾歲的兒子在彌漫著粉塵和巨大噪聲的車間里辛苦工作,仍會止不住地心酸。
王群路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擁有4項國家專利,他說一生最大的驕傲是靠自己的努力,在普普通通的崗位上,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堂堂正正地贏得社會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
回望人生,緬懷母親,王群路欣然領悟,正是因為母親的倔強和堅持,最終讓她取得今天的成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父母傳給這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孝老愛親
經濟上自給自足,精神上互相給予,這是王群路一家的相處之道,他們彼此真誠相待、理解包容,又各自獨立互不干涉。
生命不息、工作不只是李恒的座右銘,只要力所能及,她更愿意自己照顧自己。李恒沒有特意追求養生,但她平時開玩笑說,自己要特別注意身體,活著就要健康,活得要有尊嚴,死就死個痛快,不能拖累子女。似乎印證了自己的話,李恒離開時平靜而安詳。這一生,無怨無悔。因為子女孝順,李恒生前經常說:“我是一個幸福的老人,我有一個圓滿的家庭。”
王群路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人生,認為錢夠花就可以了,不用和別人比吃比穿比房子大小。他從不啃老,沒向媽媽伸手要過錢、尋求物質幫助,更不用說借助媽媽的影響力,打自己的小算盤了。溫馨而真實的感情維系著一家人的親情,一家人在事業上互相關心,在生活中相親相愛。
王群路轉崗從事計量精密量具維修工作后,李恒提醒兒子,一定要總結實踐工作中的經驗,寫成文章,最終形成可以推廣的學術成果,這樣才能做出更大貢獻。在母親的鼓勵和幫助下,王群路在專業期刊發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論文。
一次,廠領導請王群路演講,宣傳自己的技改創新,他不擅于寫文章和使用電腦,母親主動幫著他梳理思路,修改演講稿,兒子幫忙操作電腦,三代人一起,順利完成他人生中第一次技改成果的公開推廣宣講。
李恒生前經常感嘆兒子對家庭、對父母付出得太多太多。王群路的書房擺滿母親的重要資料,他對母親的故事如數家珍,記住所有資料的擺放位置,李恒有需要時,他隨時都能找到。
家里曾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到兒子家過周末是李恒最快樂的休閑時光,小重孫讓這位太奶奶停下工作陪他游戲,挑戰太奶奶,看看誰背的唐詩多。李恒重溫以前背過的唐詩,每個周末都要在小重孫睡前,和小家伙比一比,一老一小打鬧嬉戲,歡笑聲不斷。這些,如今都成為王群路一家人溫馨的回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