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3-03-09 09:40:03
原標題:王凌委員:深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原標題:王凌委員:深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山東省棗莊市主委、山東省棗莊市政協副主席王凌曾多次到農村實地調研,她表示,要探索建立農村土地基礎信息網絡平臺和土地流轉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形成“省、市、縣(區)、鎮四級政府+經營主體”共同出資的土地流轉保障金制度,深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山東省棗莊市主委、山東省棗莊市政協副主席王凌。受訪者供圖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頒布實施以來,棗莊市以首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為抓手,逐步通過“自主流轉出租”“土地托管入股”“龍頭企業承包”等方式,開展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土地規模化經營成效初顯。
王凌多次到嶧城區的田間地頭調研,并了解到當地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情況:打破原有家庭經營邊界,實現了減壟增地、減溝增地、減路增地,有效增加糧食生產面積3%-6%;土地深翻、種肥同播、寬幅精播、播后鎮壓等農業技術加速運用,實現增產10%-20%;農村資源配置逐步優化,村集體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也造就了一批善管理、會經營的實用人才。
“調研中我發現,在深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制約瓶頸。”王凌分析認為,當前土地規模化經營仍普遍存在如土地流轉規模占比低、規模化經營主體小而散、規模化生產經營質效不高等現象。一是土地流轉意愿低。部分農民群眾仍有較重的耕地情結,仍把土地作為最根本的生活保障,不愿長期出租或轉包他人經營。二是規模化經營波動大。流轉期限短,基礎配套投入不足,如缺乏烘干、晾曬、存儲等設施建設用地指標,部分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維護不及時等等,導致部分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弱,容易出現虧損,嚴重的會放棄經營權。三是流轉土地底數不清。在早期耕地承包到戶因丈量、分配不嚴格,相當一部分群眾實際耕種的畝數多于應分到的畝數,在土地流轉時舊賬新翻,增加矛盾點,嚴重阻礙土地高效流轉。
王凌建議,應深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全面激發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助力鄉村振興。首先要夯實基礎,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一是夯實土地基礎信息。建立農村土地基礎信息網絡平臺,重點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明確土地用途,重點解決承包地面積不準、四至不清、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全等問題;輔助建立動態更新系統,便于日常監督管理,時刻警惕用地紅線,嚴格保護耕地。
二是夯實涉農項目規劃。項目規劃秉承“大規劃下嵌套小規劃”的原則,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項目等涉農項目建設與規模化生產經營有機結合,對已形成規模化經營、符合條件的主體要優先安排、優先提供,放大項目效應。
三是夯實要素保障投入。對于能切實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從扶持資金、稅收政策、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加大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先進農機具應用、先進農產品開發力度,為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科技支撐。
“同時,探索創新為土地流轉提供保障服務的機制。”王凌表示,要探索建立土地流轉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平臺以鄉鎮經管站為主體,增加“市場服務”“糾紛調解”“流轉監管”“信息咨詢”等職能,突出土地流轉服務功能,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出具專業、權威的流轉評估報告,避免產生矛盾糾紛。
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建立由“省、市、縣(區)、鎮四級政府+經營主體”共同出資的土地流轉保障金制度,避免因經營主體變更土地用途導致的“非糧化”“非農化”以及經營主體虧損、破產而出現的傷農現象。
“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經營管理方式。”王凌說,土地流轉事關廣大農戶切身利益,事關規模化經營健康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穩字當頭,統籌考慮群眾的信任度、風險控制度和集體經濟增加度,堅持就近、集約原則,嚴格把關選擇有實力的經營主體,解決機力、人力矛盾和投入不足問題,避免出現一個主體在多地經營的現象,不利于后期管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