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3-02-16 10:30:02
原標題:尋訪山東土特產丨泛舟微山湖,品嘗一湖好水“烹”出的湖鮮新味
來源:大眾報業
原標題:尋訪山東土特產丨泛舟微山湖,品嘗一湖好水“烹”出的湖鮮新味
來源:大眾報業
產業興則農村興。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山東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物產。為探尋我省立足土特產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新動向,大眾日報記者蹲點微山湖、沂蒙山、魯西南、膠東等地,看一看這些地方如何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感受“土特產”蘊含的鄉村產業振興美好圖景。第一站,我們帶你泛舟微山湖——
春節期間,明知不是產蟹季,但遠在深圳的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跟山東天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張賢明聯系,問有沒有留存的微山湖大閘蟹,要下單1000斤。
相隔1600多公里,張賢明和怡亞通建立合作關系,源于去年夏天的一次偶遇。經人介紹,怡亞通派人到天源農業的養蟹基地考察,現場品嘗后,當即下了500斤的訂單,隨后建立了穩定的供貨關系。
1266平方公里的微山湖煙波浩渺,孕育了四鼻鯉魚、大閘蟹、麻鴨、蓮藕等湖鮮土特產。一方好物源自一湖清水。2012年以來,南四湖自然保護區清理網箱網圍約22.85萬畝。養殖空間大幅壓縮后,當地土特產走上生態養殖、科學養殖、規范養殖的新路,將特色湖鮮“烹”出了新味道。
靠的就是生態
2月12日中午,山東微山湖經貿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批經30多天古法腌制的咸鴨蛋、松花蛋正在出缸包裝,即將發往韓國釜山。公司副總郝新民從缸內隨手拿起一枚松花蛋,剝開上拋一米高,蛋體落地后完好無損。“晶瑩剔透、彈性很強,原材料就是我們微山湖區的麻鴨蛋。”郝新民說,目前公司日產咸鴨蛋、松花蛋近10萬枚,遠銷美國、日韓和澳大利亞。
作為全國四大名鴨之一、微山湖區獨有的禽類品種資源,微山麻鴨生性好動、行動敏捷、善潛水,適于牧養。“20年前,全縣麻鴨養殖規模400萬只,現在只有30萬只。”說起退養還湖對土特產產業發展的影響,微山縣農業農村局市場信息科科長崔運峰說,“咱微山湖的土特產靠的就是生態這塊大牌子。水上養殖殘余的餌料和藥物污染水體,水一旦臭了,名聲也就臭了,土特產一斤也賣不出去。”
因治理湖區生態環境,微山麻鴨原來的小群自然放養和圈養全部取締,種群數量急劇減少,自然生長環境的改變也導致其種質資源面臨退化,微山麻鴨何去何從?記者采訪了一個生態養殖的樣本。
2月14日中午12點,位于驩城鎮二龍崗村的微山縣馨荷蛋鴨養殖有限公司熱鬧起來。成千上萬只麻鴨撲棱著翅膀涌出鴨舍,下餃子一樣扎進游泳池。公司總經理楊文亮介紹,“養殖場通過設置800平方米的運動場和200平方米的游泳池,進行仿湖面、自然化養殖。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要保證每天1小時的戶外運動量,這樣養出的鴨、產出的蛋才地道。”
楊文亮告訴記者,從前養麻鴨以家庭作坊式的散養為主,七成糞污被直接沖洗排放到湖水中去,造成湖水污染。2018年后,馨荷蛋鴨改用高架網床飼養,新上自動化溫控、投喂、清理系統,污水不再外排。養殖場設有500平方米的蓮藕消納池,游泳池廢水經蓮藕池消納凈化后可循環使用。“以前一只鴨子一年產蛋240枚左右,現在可產280枚左右,價格貴一半依然不夠賣。去年營業額突破700萬元,同比增長近一成。”
養蟹看數據
“pH值為5,溶氧量5㎎/L,這是微山湖大閘蟹生長的最佳水質狀態。”2月13日早上6點,山東天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閘蟹養殖基地,一夜春雨將氣溫降至-5℃。35歲的基地負責人張賢明巡塘歸來,將取回的水樣小心滴進試劑盒,看到結果才放下心來。頭一天剛放了2000多斤蟹苗,擔心降雨可能影響水質和蟹苗成活率,他今天特地把巡塘提前了半小時。
“從前養蟹看天氣,現在養蟹看數據。”張賢明介紹,老一輩養蟹以湖里網箱養殖和開挖池塘養殖為主,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好年份畝產也不超200斤,不僅污染湖水,而且難以管理。退漁還湖后,微山湖大閘蟹“爬”上了岸。
如何找到生態、質量和效益的交匯點?2014年,海外留學歸來并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的張賢明回鄉創業,通過流轉村內閑置坑塘和土地,建起了規模過千畝的高標準大閘蟹養殖基地,塘內按藻類不同劃分區域,配有輸氧管和自動投喂機。“草和水是養好微山湖大閘蟹的兩個關鍵。”談起養蟹經,張賢明滔滔不絕。他在塘中種植不同水草,便于螃蟹進食和蛻殼。水深要嚴格保持在1.5米到2米之間,不能過肥也不能過清。
“現在咱們微山湖的水,沒有藥殘,抽過來就能放心用!”踏上塘中小船,張賢明隨手舀了一桶水向記者展示。為保證螃蟹質量,基地在投喂顆粒飼料的同時,注重投喂玉米、地瓜等自配飼料,后期不惜成本投喂鮮魚鮮蝦,既保證了甜度又保證了肥度。現在,他們基地的螃蟹畝產最高可達500斤,畝均收入達1.5萬元,較傳統養殖模式高出5000-6000元。
目前,微山縣水產品養殖面積26.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3.56萬噸,漁業總產值75.57億元,漁民人均收入達到2.83萬元,漁湖產業又成了以湖富民的支柱產業。
留住“土特味”
土特產,重在本土特色。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是每一種土特產都會遇上的難題。
微山湖四鼻鯉魚因嘴上部比外地鯉魚多長出兩根短須、酷像四個鼻孔而得名。原種微山湖四鼻鯉魚魚體修長、尾部稍顯金黃色,生長速度慢、肉質緊實。但受人工養殖、放流等影響,市面上的雜交鯉魚越來越多,部分出現了基因污染現象。
“15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開展微山湖四鼻鯉魚的群選群育和種質提純工作,為的就是保護物種和文化,留住‘土特味’。”2月13日,微山縣漁業養殖試驗中心一處試驗池邊,中心主任牟長軍正在記錄新選育鯉魚的性狀、活力等數據。經過7代繁育,他們已經選育出純度較高的微山湖四鼻鯉魚,并建立了活體基因庫。
十余公里外的大美微山湖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微山湖四鼻鯉魚卻正面臨產業化尷尬:市面價格3-5元一斤,剛剛夠成本,公司只能將鯉魚暫時養護起來,等價格漲上去再賣。“鯉魚利潤空間小,很少有人養殖。”牟長軍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只有和產業化結合起來,才能讓四鼻鯉魚“游”得更遠。
為守住“土特味”,微山縣南四湖綜合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張保彥在微山湖大閘蟹本地化方面作了不少探索。目前,多數養殖戶從外地進蟹苗直接放養,因水土不服回捕率只有40%左右。張保彥通過培養螃蟹幼蛋體開展蟹苗本地化試驗,放養回捕率能提高到70%以上。針對外來伊樂藻瘋長、腐爛后影響光照和水質的問題,他推廣用本地水草狐尾藻取代四成伊樂藻,能起到凈化水質、穩定生態系統的作用。
好酒也怕巷子深。“明明我們的蟹又肥又香,卻賣不上價,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的下拉名單中,微山湖大閘蟹只能在最后的‘其他’欄中找到。”張賢明深有感觸地說,在保證品質和推廣宣傳的同時,本地養殖企業應該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規避低價競爭,抱團取暖主攻高端市場,共同將微山湖大閘蟹的品牌影響力打出去。(大眾日報記者 王浩奇 郭茂英 楊庭棟)
[ 責編:田媛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