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3-02-10 08:52:02
原標題:海草床海藻場“再生” 太平洋斑海豹“定居”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海草床海藻場“再生” 太平洋斑海豹“定居”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曹天健
□ 本報通訊員 聶英杰 肖娜
冬日暖陽下,站在山東煙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所在的南長山街道黑石嘴村碼頭向西望,只見數百個彩色浮球連成一片,光影浮動、五色繽紛。在浮球下方,靜靜地躺著400塊新型生態藻礁。
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忠迅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這是中心針對黑石嘴村近海泥質海床不利于海藻和海草生長、大型傳統魚礁容易下沉的特點,專門研制的帶底座、附著性好的藻礁種植海草后取得的成效,他們為此還申請了專利。
開展海草床、海藻場生態修復和示范,是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推進海洋全域生態保育修復的一個縮影。
吳忠迅說,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新正帶領科研團隊來到長島港,與中心工作人員一起登上擋浪島、高山島、車由島等島嶼,對長山列島大型底棲生物資源和多樣性進行調查。
“全域生態保育修復是創建國家海洋公園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要修復裸露的海床,需要人為栽種海藻和海草。種什么品種、如何提高成活率,必須有科學作為支撐。這項調查就是要摸清長島潮間帶底棲生物種類及分布區域現狀,為國家海洋公園的創建提供科學依據。”吳忠迅說。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在海水中完成開花、結種以及萌發的被子植物。一平方米海草床通過光合作用,一天便可產生10升氧氣,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床可以容納8萬條魚和1億個小型無脊椎動物。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受船舶運輸、碼頭建設以及陸源污染等人類活動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經消失。失去海草保護的海底,會徹底沙漠化。近年來,由于近海養殖等無序發展,長島的海草床也受到一定程度侵害。
記者了解到,針對長島海域生態系統特點,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結合,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生態修復技術的轉化,積極開展海草床、海藻場生態修復和示范。2021年以來,先后在5處島嶼選取兩萬平方米海域進行試驗,投放自主研發生態藻礁400塊,投放許氏平鲉等魚苗16萬尾。中心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叢生鰻草等海草人工培育種植試驗,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沛東科研團隊在長島海域設立了擋浪島、船廠和大壩3個修復區。前不久,科研團隊從修復區采收上來的鰻草已經有一人高,保育率達90%,具備大面積推廣的可能,探索出海洋生態修復新模式。
統計數據顯示,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成立近4年來,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修復海洋生態投入已累計達20億元,營造海底森林50萬畝,藻類品種增加30多種,海水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降低51.3%,海水水質全部達到功能區標準,重新建起的海洋生態鏈成為長島綠色產業發展的“第一引擎”。
每天能從監控屏幕上看到“定居”的太平洋斑海豹不時地露出海面,是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周軍的樂趣之一。周軍說,對斑海豹進行科學保護和調查,是中心的重要職責之一。
為了能給斑海豹最好的保護,山東省在長島海域劃出一塊斑海豹省級保護區,總面積達1731平方公里。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專門聘請了40多名斑海豹看護員,配合斑海豹的調查和日常管護工作,對斑海豹的洄游通道增加生態藻礁和魚苗投放,改善斑海豹的棲息環境。
據了解,為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中心與山東大學合作建立了長島海域斑海豹個體識別庫,為掌握種群數量、洄游路線和棲息地生境狀況積累基礎數據。2022年,中心完成西太平洋斑海豹資源調查及個體識別數據庫更新,編制完成本年度長島海域西太平洋斑海豹個體識別庫及種群資源調查項目進展報告。
中心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合作,連續3年開展長島海域東亞江豚的專項調查,基本掌握種群分布情況。初步成果顯示,長島海域東亞江豚種群數量至少在2000頭以上,高峰時達5000頭以上,是目前已知黃渤海東亞江豚種群密度最大的海域。
中心還與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開展長島淺海濕地調查,掌握淺海濕地分布情況……
“長島國家海洋公園創建以及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以來,長島實施全域系統保育修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這為我們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吳忠迅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