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3-02-10 08:51:02
原標題:蟄伏大漠四百年的永泰“龜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蟄伏大漠四百年的永泰“龜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蟄伏大漠四百年的永泰“龜城”
( 2023-02-10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神州風物
本報記者程楠
萬里長城既能蜿蜒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也可逶迤固守在塵土飛揚的絲路古道旁。
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永泰古城,是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隱藏”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的戈壁之中,默默記錄了400多年的歷史滄桑。從空中俯瞰,永泰古城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城墻邊突出的甕城等像“烏龜”的腦袋和足,當地人因此也稱其為“龜城”。
金戈鐵馬入夢來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河西走廊連接古代中原與西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永泰古城不在河西走廊上,卻緊鄰河西走廊,拱衛河西走廊。在明代,像永泰古城這樣的城堡和邊墻構成長城防御體系,形成了保障河西走廊暢通的“鎖鑰”。
據專家考證,景泰一帶的長城主要修建于西漢與明代,而漢長城又是明長城修補利用的主體與基礎。
1598年,三邊總督李汶率大軍,出擊盤踞于大、小松山(今景泰壽鹿山、昌嶺山)一帶的韃靼阿赤兔等部。
松山收復后,明軍筑邊垣,分屯置戍,將防線從黃河沿岸北移300多公里,在此建筑新的防御體系。而這里的“邊垣”即稱“新邊”。
當時的明軍將領敏銳地注意到,從新邊到蘭州之間,人煙稀少,補給困難。因此,他們選擇在背靠壽鹿山的一片川灘之地上構筑城堡。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明萬歷三十二年,總督李汶、巡撫顧其志以紅水、三眼井二堡去州遼遠,因于適中之地舊老虎城置堡,周三里,名曰永泰。”1608年,永泰城建筑完成,有蘭州參將駐扎在此,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
久經沙場的李汶不會意識到,他力主筑起的新邊長城,會成為明朝后期修筑長城的最大工程。自新邊建成以后,這里再無大的戰事。而此時,距離明朝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30多年。
其實,包括永泰古城在內,明朝在甘肅新邊沿線共修筑了13座軍堡。這些軍堡再加上長約400里的長城,共同構筑起完整的新邊防御體系,大大縮短了明朝守軍的布防線,降低了防守難度,并有效抵御了河套一帶游牧部落對明西北邊境的襲擾。新邊長城及軍堡有效利用了地理優勢,成功將防御重心北移,成為明朝長城防御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
古代軍堡“活化石”
永泰以戰而興,數百年來又隱于戈壁深處。閉眼聽,仿佛古城的每一粒黃沙都回蕩著遙遠的絕響。抬眼望,夯土城墻、甕城、炮臺……每一處景致又像穿越回古代。
在永泰古城,黃土夯筑的城墻圍出了一個龜殼似的橢圓,四面各有一座半月形的甕城作為“龜足”,只有南面的甕城開有兩道城門,就成了烏龜的“腦袋”。城墻周邊分布的12座馬面構成“裙邊”。從高處俯視,整座城就如一只金龜伏在戈壁灘上。
古城壁壘森嚴,再加上城外烽火相望的墩臺,都說明這不是一座普通城池,而是一座有重要價值的軍事堡壘。
71歲的永泰古城居民、長城文保員李崇仁從小就生活在這里。他介紹,永泰古城周長約1.7公里,墻高平均約12米,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朝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臺。”
靠近觀察可以發現,永泰古城的城墻上面還建有像鋸齒一樣的垛口墻,用來保護當年守城的士兵。城墻上突出的地方是馬面,當敵軍攻到城墻底部時,守城士兵站在馬面上,很容易攻擊到墻下的敵軍。
作為一座軍事要塞,永泰古城內的格局遵循“城門不相對,道路不直通”的原則。巷道交錯相通,在城內形成一個個丁字路口。這些丁字路口,對今天到訪的游客來說,雖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仍有無法順利抵達的“死角”。
在古代作戰,除了堅城高墻、兵強馬壯和糧草充足,水源也是戰略物資。而永泰古城頑強生命力的“密碼”就在地下。
《永泰城記》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于永泰城的名將岳鐘琪返鄉祭祖。他認為永泰城雖形狀如龜,但未有五臟,便命人挖了一條暗渠,將清澈的泉從地下引入城中修筑的五眼井中,稱作“五臟”。同時,他又讓人在城北設一大澇池,取名“甘露池”,合稱“六腑”。有了這些被稱作“五臟六腑”的水源,看似荒涼的永泰古城就有了生命力。
永泰古城內的原住民多是戍邊將士的后代。李崇仁說,先祖背井離鄉,筑城戍邊,取名“永泰”就是希望能夠“永絕虜念,康泰安寧”。
古城保護進行時
如果歷史是一卷長長的電影膠片,永泰古城或許只是其中某一幀雋永的定格畫面。400余年歷史,彈指一揮間,古城終因政治、經濟和自然環境等變化而逐漸隱入歷史塵煙。
多年來,風雨侵蝕成了永泰古城的“大敵”。大約在6年前,我在隆冬時節第一次走進永泰古城。湊近夯土墻傾聽,大風像刀鋒一樣劃過墻上長短、大小不一的裂縫,嘶鳴和嚎叫聲在耳畔回響,仿佛置身戰鼓隆隆、山搖地動的交戰現場。
正暢想時,身后的說笑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轉身回望,幾位村民靠著院墻拉呱曬太陽,讓人頓感“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近年來,古城即將傾頹的土墻、不斷延伸的裂隙也逐漸引起當地有關部門的關注。2006年,永泰城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這里又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1月,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聯合編制完成了《永泰城址墻體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
從2014年開始,上述工程陸續開始施工,被專家稱為“中國古代軍事要塞典范”的古城開始迎來新生。
除墻體搶險加固工程外,從2015年開始,永泰古城還完成了防洪工程、永泰學校建筑群修繕工程、永泰城址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等項目,為文物保護和進一步的旅游開發打下基礎。
當我2021年再次見到李崇仁時,發現城內已有多名和他一樣的文保員輪流進行巡護。除了定期向文保部門報告古城狀況外,他們還會阻止游客攀爬、破壞古城墻和亂扔垃圾等。
這些年來,保存較為完整的永泰古城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覽,也吸引了不少影視攝制組前來取景拍攝。《神話》《花木蘭》《美麗的大腳》《天下糧倉》等多部影視作品曾在古城進行攝制。
李崇仁等村民已參與過多部影視劇拍攝,儼然成了“老戲骨”。“給劇組當群眾演員、小工,也是我們村民的一份額外收入。”李崇仁說。
居住在永泰古城的文保員王春元介紹,20世紀50年代時,永泰古城里還居住著1000多人口。后來,由于干旱少雨、土地沙化和鹽漬化等原因,不少居民陸續搬遷離去。“現在常住人口100多人,大多是不愿搬走的老人。”
如今,大量年輕勞力外出務工,永泰古城的留守人口主要靠養羊“過生活”,還有些村民在周邊種植小麥和胡麻等作物。
藍天連著土墻,城外一群白羊。有村民放牧歸來,羊群擁擠著從城門外涌入。雖沒有人聲鼎沸,卻迎來另一番熱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