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3-02-02 11:07:02
原標題:望岳談|為什么是工業經濟?
來源:山東政事
原標題:望岳談|為什么是工業經濟?
來源:山東政事
2月1日上午,山東高規格召開全省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會議直接開到縣(市、區)。聚焦工業經濟,近期目標鎖定“確保一季度開門紅”。有參會人員表示,這就像發令槍響,拼經濟,開跑了。
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是兔年新春給人最突出的感受。山東也不例外。
此前,山東新春“第一會”的聚焦點放在了“高質量發展”上,這次抓關鍵少數、開篇定調的會議,彰顯了山東全力穩大盤、挑大梁的大省擔當。
新春第一會,意在鼓實勁、出實招、求實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第一會后的第一落點,就是方向明、目標定之后跑出的第一步。很明顯,山東的突破口,選擇工業經濟。
為什么是工業經濟?
(一)看不到工業經濟的力量,就無法真正理解山東經濟的過去和未來。
——工業經濟是壓艙石。山東是工業大省,擁有41個工業大類,工業在全省經濟體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是山東發展舉足輕重的壓艙石,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去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有力支撐全省生產總值增長3.9%,充分體現了工業穩則經濟穩的重要意義。
——工業經濟也是新風口。人們慣于把山東經濟形象地稱為“大象經濟”,這固然是事實。但山東工業經濟的底牌,還在于擁有大量不為公眾所知的成功中小企業。這些被稱為獨角獸、隱形冠軍、單項冠軍的中小公司,不但數量驚人,更在科技應用領域不斷創新。
數據為證:截至2022年11月,山東累計培育有效期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77家,其中756家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2家企業被確定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和重點“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截至2022年上半年,工信部公布的六批共455家國家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山東有109家,居全國首位。
過去五年,山東工業經濟經過脫胎換骨式的動能轉換,向新力不斷增強,處在新一輪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動能轉換的油門絕不能松勁,只能向下踩。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2020年8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確定的主要指標基本完成,動能轉換綠色低碳成效彰顯。成績不是休止符,山東完成從“粗黑重”到“高精尖”的產業再造,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動能轉換仍需要持續深入,工業經濟仍需要擔當重任。
——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體現了國家戰略要求下的擔當。2022年8月,《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明確了山東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加力提速工業經濟,是山東穩住全國經濟大盤貢獻力量的政治責任。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將進入由科技快速迭代驅動增長的時代。推動山東的工業經濟不斷實現產業升級,實現大型集約化集團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雙輪驅動,這是山東在全國大局中穩大盤挑大梁的底氣和根基所在。(二)
一季度是全年的“風向標”,在工業穩增長上開好局起好步,對于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要保持穩步回升態勢,更好地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
抓工業經濟,以起跑就是沖刺的勁頭兒,山東出的都是實招兒:
近期由省級領導帶隊到16市開展復工復產督導服務;工信部門“一對一、點對點”靠上服務……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任務,爭取實打實的成績,來不得半點虛功。確保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拿出更多的實招。山東這個會,很實在。抓項目“實”。今年省市縣三級謀劃的15000個重點項目,列出清單、責任到人,確保項目序時推進。此前,山東公布省重大項目名單,含525個省重大實施類項目、77個省重大準備類項目。這些項目實施清單化管理、工程化推進,堅持月調度、月報告、月公開,積極解決項目開工建設遇到的困難問題。抓服務“實”。對規上工業企業進行逐一分析,對尚未開工的企業,要打通堵點難點,力爭盡快開工復產。山東“四進”工作隊要開展專項督導行動,助力加速復工、增產增效。抓保障“實”。強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讓“好馬吃到好料”。引導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讓利,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工業。
既制定解決共性問題的普適政策,又聚焦“急難愁盼”問題出臺個性化舉措,山東努力實現政策制定“對癥下藥”,政策實施“雪中送炭”。
實干是最好的“定心丸”,實干是最有效的“捷徑”。就像踏踏實實選擇工業擂響戰鼓再出征,山東又一次用實際行動坐實了“實干家”的身份。(三)突破工業經濟,不僅需要實招,更需要“新”招。大會上,山東提出要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對工業經濟,山東人的期待,是賦予它更聰明的大腦、更多元的配對組合、以及更廣闊的騰躍空間。
這種期待并非無本之木。2022年,工信部衡量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的14項主要指標中,山東有5項排名全國居首;2022年前11個月,山東制造業數字化指數達到80.3,居全國之首;山東入圍2022年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數量、移動物聯網應用典型案例數,均居全國之首。
原來新建一個輪胎工廠,需要試制上萬條輪胎,半年時間才能達到設備工藝參數穩定。現在通過“橡鏈云”大數據和機理模型,一個新工廠從首條輪胎生產就達到了所有標準工藝要求。山東賽輪集團的“橡鏈云”,把幾代輪胎人的經驗和數據沉淀下來,實現了企業上下游有效鏈接和數據共享,達到了全鏈條的智能制造。
世界瞬息萬變,變局之下,唯一的“不變之道”就是以變應變、以新應變。
以新應變,正是山東培育工業新動能的方向。
山東發布了這樣一個數據:今年將滾動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萬個以上。目標是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老樹發新枝,新樹漸成林。
在已有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的基礎上,今年山東提出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約化發展工程。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領域,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基地;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虛擬現實等未來產業……
山東的目標是,到2025年,山東“四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創新,是站上產業高端的真正依仗。“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電子科技領域中的摩爾定律揭示,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這就是創新的速度。
工業經濟的活力,根子在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的激發力量也不容小看。
山東提出聚力搭建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聚力突破創新技術,實施技術攻關工程項目;聚力引育創新人才,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力完善創新政策,夯實創新制度支撐。聚力,就是讓創新發力,就是要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行動,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萬家;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實施青年人才集聚專項行動,建立頂尖人才“直通車”機制……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山東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之高、改革決心之大、推動力度之強。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山東工業經濟的未來,值得關注與期待。
作者:李振 周學澤 婁和軍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 責編:曾震宇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