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3-01-15 13:42:01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巡防駐守除隱患 渤海長存“火焰藍”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巡防駐守除隱患 渤海長存“火焰藍”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海鷗作為最常見的海鳥之一,有著海上航行安全的“預報員”之稱。海鷗經常在淺灘、巖石或礁石周圍著陸,并發出聲音,在不知前方是否安全時,第一時間都會尋找海鷗的身影。同時,每當航行迷途或海面上大霧彌漫之時,只要觀察海鷗的飛行方向,就可以跟著它找到港口的方向。
煙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消防救援大隊。長島大隊供圖
在位于渤海深處、黃渤海分界線上的長島,也有同樣的一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三十余載以海島為家,他們是“海島消防衛士”,像海鷗守護行船一樣,為群眾安全赴湯蹈火,為海島建設保駕護航,他們就是山東省唯一駐守海島的消防大隊——煙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消防救援大隊(以下簡稱“長島大隊”)。
民間小隊能量大 消防安全掛嘴邊
長島大隊組建于1983年,承擔著全區151個島嶼、3541平方公里海域、187.8公里海岸線的滅火救災、搶險救援和火災防控任務。這里四面環海、遠離陸地,一旦發生火情,其他縣市消防力量難以越海增援。作為同火災作斗爭的主力軍,駐島消防救援人員深知,做好防火、減少火災發生才是硬道理。
大隊消防文員張強駐守海島至今已有18個年頭,防火宣傳一直是他最重要的任務。為確保轄區火災形勢穩定,張強和同事每年都要定期深入轄區各個島嶼和漁村開展消防安全檢查、消防演練和防火宣傳。“10個島走一圈下來,襪子都要穿破幾雙哩。”張強經常向隊里新來的隊員講述他下島的經歷,全靠雙腳“丈量”島上每一寸有居民居住的土地。值得慶幸的是,長島大隊積極調動民間消防力量,以往那樣艱難的工作局面已得到扭轉。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是消防志愿者最深切的體會和最驕傲的心得。多年來,長島的哥的姐志愿消防隊和長島漁嫂消防志愿服務隊已經成為了海島上流動的消防安全屏障。的哥的姐工作時間長,職業機動靈活,他們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義務發放消防公益宣傳單五萬余份;漁家樂漁家大嫂走街串巷,進村入戶,通過拉家常的方式提醒漁民正確用火、用電、用氣,有效提高了廣大漁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
長島漁嫂消防志愿者開展滅火演練。長島大隊供圖
他們堅持奔走在長島的大街小巷搞消防安全宣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無私奉獻精神帶動周圍的人們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消防安全習慣。他們作為民間消防輔助力量,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而且隨著越來越多志愿者的加入,消防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正點滴深入民心。
守島戍邊過三關 以苦為樂有氣節
長島地理環境特殊,島嶼分散,下轄十個居民島,大隊每年定期組織消防員乘船渡海,深入其他偏遠海島指導鄉鎮漁村消防安全管理。然而,下島不僅要承受風浪顛簸和暈船,往往一碗泡面就是一頓飯。到偏遠海島當天無法返回,各島走下來也要三天四夜,遇上大風停航,在小島上住上十天八天是經常的事。
六天五夜,這個數字讓長島消防救援大隊消防監督員李蓬輝至今難忘。一次,他去南隍城島開展火災調查并對派出所開展消防監督執法指導服務。南隍城島位于山東半島北端,島陸面積只有1.83平方公里,隸屬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實驗區南隍城鄉,只有一個村。
長島消防監督員深入偏遠海島查看水源。長島大隊供圖
一上島,他就馬不停蹄地開展工作,勘驗現場、做詢問筆錄、走訪當事人……爭分奪秒地做完了必要的工作,計劃著轉天乘船離島返回大隊。第二天一早起床,卻聽到大風停航的消息。樂觀的李蓬輝心想,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不能離島,停航的這幾天,他繼續與南隍城海岸派出所民警一起來到島上的超市、衛生所、銀行營業網點、漁家樂等場所逐一開展巡查服務,排查火災隱患。
一天、兩天、三天……和女兒約定的事因為大風停航而無法實現,和妻子定好到醫院去檢查身體也泡湯了。每天他都會到海邊轉一轉,看看會不會有船,風會不會小一些,可是得到的消息依然是大風停航。幾天下來,他幾乎走遍了村里每家每戶,就連村口的大爺碰到他都笑著打趣說:“小伙子,你怎么還沒走。”
六天五夜后,他才終于踏上了離島的客船。李蓬輝的經歷不是個例,長島消防救援大隊的每名指戰員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妻子臨盆、孩子發燒、父母生病……幾乎每個人都在家里需要他的時候因為大風、大霧停航而無法第一時間來到家人身邊。
在海島工作,須過三關——風浪關、暈船關、親情關。除了要面對交通不便、風浪顛簸、信息閉塞,還要面對家庭的考驗:無法回家過春節;妻子分娩時未能陪伴左右;三次趕船探親因天氣未進島,他們卻從無怨言……指戰員們在這種艱苦環境中守島戍邊,錘煉出了以苦為樂、樂中有情的氣節。
隊伍改革新擔當 魚水情深一家親
以前的長島“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消防執勤樓位于刑警大隊、邊防家屬樓、安全局組成的四合院內,場地狹小,出警訓練都不方便……
已經在長島待了10個年頭的“小毛”見證了大隊的變化。其實“小毛”并不姓毛,年紀也不大,他是長島大隊縣府街消防救援站二級消防士梁巍鵬,因為他長得特別像《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而且都是河南人,“小毛”的愛稱就這樣不脛而走了。大家都叫他“毛班長”,簡單而親切。
海上119滅火演練。長島大隊供圖
建隊之初,受客觀條件制約,大隊與其他單位共用一處老舊辦公場所,面積不足300平方米,是全市唯一沒有消防車的隊伍,給滅火執勤和隊伍建設帶來極大不便。經過一代代消防人的努力,曾經的“筒子樓”提質升級,一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現代化消防站拔地而起。建好“硬件”,也要完善“軟件”,大隊汲取海洋文化精髓,推出以“嶼焰”為代表的特色支部,提升海島黨建文化品牌。根據消防救援人員愛好特長,組建形式多樣化的文體小組,邀請專家幫教……
漁家大嫂和消防員一起包餃子。長島大隊供圖
文化育人,政策留人,真正讓小毛把海島當故鄉,把島民當親人。過年過節,漁嫂們看消防員多是外地的,不會包當地的魚餃子,她們就組團上消防隊把新鮮的大鲅魚去刺、剁餡,給消防員們包巴掌大一個的大鲅魚餃子,“吃了咱們當地的大餃子就不想家啦!”漁嫂鄧大姐邊忙活手里的餃子邊對小毛說。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使命呼喚新作為,隊伍改革轉制后面對“全災種、大應急”的職能和任務需要,建設、提升水域救援能力成了長島大隊的工作重點,小毛也在積極學習潛水、船舶駕駛等技能,讓自己更全能。
一代代海島消防員傳承老海島精神,扎根海島矢志不渝。長島大隊供圖
他們將金子般的青春奉獻給海島消防事業,每年春節闔家團圓之時,都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堅守。今年春節一如以往,為了確保節日期間消防安全,大隊安排指戰員錯時開展消防安全檢查和宣傳,消防救援站安排全員在崗在位值班值守,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開展流動執勤。
當然,巴掌大的大鲅魚餃子一定少不了,每年春天第一碗鲅魚餃子送給消防員,已是島上多年傳承的習俗;村民誰家下了新水果,總要送一些到消防站;大年初一的舞龍表演,也定會在消防大院敲響第一聲鑼鼓。
時代變遷,扎根海島、服務海島的精神不變;條件改善,不忘艱苦奮斗、苦中作樂的優良傳統,新時期的海島消防人改變很多,但初心永遠不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