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1-04 08:51:01
原標題:彰顯中原人的性格與情懷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彰顯中原人的性格與情懷
來源:光明日報
文學之美,各有各的美,散文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的散文作家,多且淵玄,允我繞過。中國新文學以來的散文作家中,魯迅奇瑰而深刻,周作人平淡而沉厚,朱自清誠摯而典雅,孫犁靜正而簡省,汪曾祺閑晏而節性。置這樣一個傳統之中,我以為樊希安的散文傷懷而溫暖,凡有相似生活經歷的人,甚至并無相似生活經歷的人,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必受感動。
樊希安的散文集《最后一個舅舅》(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自有其結構,以人的親疏關系分為四輯。中心是父母兄弟姐妹,接著是親戚,接著是鄉親,最后是故鄉風物,不過這也是有人在其中的,遂為鄉情。每一輯的作品,都浸透著懇切而濃厚的感情。最令人動容的,是關于父母的敘述。
伏案長思,我的眼前盡是真實的人、生動的人,充滿了泥土和煙火氣息的人,且是可敬可愛的人。
母親白天耕田、執炊和洗衣,晚上紡線織布。不累是假的,累也要硬撐。凡穿戴和鋪蓋,全用母親的家織布。祖孫三代,乃至兒媳,皆有母親的家織布。家織布里是棉花,也是母親的血汗和生命。在曾經的一個階段,終歲也難吃上肉。過年了,父親才去割肉。煮熟,撈出切開,放在碗里,母親調好,然而父親不舍得吃,母親也不舍得吃,只憑自己的孩子狼吞虎咽。作家深情地說:“我從小到大歷經多次煮肉,腦海里竟沒有父母吃肉的記憶。”以小見大,父母的犧牲精神遂熠熠生輝。也許作家過去并不完全理解父母的艱辛,遂在以后反復喟嘆,覺得自己盡孝不夠。
母親還特別慷慨,周濟鄰里從不猶豫,當送衣就送,當給飯就給飯。父親是木匠,更是義人。當場長,碾麥子,會赤腳踏著日照返家,以免帶回麥子粒而受到懷疑。為鄉民蓋房,有一次在主家用餐,碗里有異物。父親不抱怨,不發聲,反之悄然倒掉了飯,是要防止主家尷尬。
三舅也是敢作敢為,且勇于擔當。給母親過了三年,三舅怕自己老了,再來走親戚不容易,便提出要給外甥做主分了家產。作家在異地工作,說:“我遠在東北,不要家里的一草一木。”三舅說:“不中,我當舅的得公平,誰不要也不中。”他擔憂這個外甥若犯了錯誤,從單位下放了,老家竟無落腳之地,三舅說:“叫我咋對得起你死去的爹娘!”無意之中,歷史發出了嘆息。而伯父的女兒月姐,從陜西奔喪至河南,跪哭病逝的母親說:“娘啊,我苦命的娘啊!我以后回家我找誰去啊!”父親為叔,拉起月姐說:“閨女,不哭了,你媽不在了,有你叔呢!”月姐連磕三首呼道:“叔啊,俺大俺媽都不在啦,您收下您這苦命的女兒吧!”表叔拐天義經營燒雞生意,別人借他錢有幾十筆,他既不催賬,也不收利息;鐵匠末有爺,制镢頭、鈀釘或鐮刀,必是精益求精,且會打上自己的官名以示責任,當然他也是一口價,不含糊;理發師秋來哥是快樂的單身漢,遂把店鋪變成了村民的俱樂部、茶舍和食堂,技術精湛,態度和氣,“交費嗎,你隨便”。
這本書的思想意義頗大,以一家人、一村人及由一家人創業或嫁女而散居在方圓千萬里的人的日子,彰顯出中原人的性格、情懷、品質及價值觀。他們勞苦、樂觀、熱愛生活,并追求生活的幸福。他們很質樸,更懂仁義,這正是一種儒家文化的大理。
我有幸認識樊希安,他也是一個可敬可愛的人。他不知我齒歷,以為我年長,總是稱我為兄。不料終于發現我出生晚,他出生早,便連呼吃虧了。接著說:“吃虧就吃虧了,也不改口了。”當時四方朋友晤于一室,聞者眾,無不大笑。這樣一位作家,其散文的語言活潑、輕快、直爽,徑入事物的本質。句子多短,遂鏗鏘有力,不蔓不枝。
(作者:朱鴻,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