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2-12-29 08:28:12
原標題:500年前四治黃河 他給后世留下寶貴治河方略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500年前四治黃河 他給后世留下寶貴治河方略
來源:科技日報
◎陳 靜
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明代很長一段時間,大運河不僅承擔了漕糧、漕銀的運輸,還肩負著軍需運送,商貿往來以及官員、考生、使客流動等職能,是明朝維持國計民生的生命線,維持京杭大運河的暢通也成為明代十分重要的社會政治問題。明朝中后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對黃、淮、運的治理不可分割,主張將黃、淮、運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潘季馴。
潘季馴(1521—1595年)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市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吳興區)人。他曾在嘉靖四十四年到萬歷二十年這27年中,四次任總理河道大臣。他將黃河、運河、淮河及黃淮入??诘闹卫磉B起來,進行統一的考慮和規劃,在他的指揮下,治理效果斐然。
潘季馴第一次總理河道是在嘉靖四十四年,當年七月,黃河在江蘇沛縣決口,“上下二百余里運道俱淤”,運船阻滯,漕運中斷。朝廷命潘季馴總理河道,協助總理河道及漕運的工部尚書朱衡“治河保運”。接到詔令后,潘季馴日夜兼程,到達總河衙門駐扎地山東濟寧,在與朱衡一起到災區勘察了水情之后,提出了“治水之道,開導上源與疏浚下流兩端”的治理主張。所謂的“開導上源”就是疏導新集到龐家屯、趙家圈的黃河賈魯故道,所謂“疏浚下流”就是以疏浚秦溝、濁河來減弱黃河水勢,從而浚通南陽到留城這一段運河故道。但朝廷本著漕運優先的原則,并未采取潘季馴的方案。
隆慶三年至四年,黃河、淮河相繼發生水災,從睢寧至宿遷之間的180余里河道淤塞,上千艘糧船受阻不能前進,朝野震驚。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再次任丁憂期滿的潘季馴為總河。潘季馴經過多次實地勘察之后,提出只有高筑堤防才能避免這段河道再次沖決。但這個工程過于浩大,花費不小,而明朝廷當時國庫空虛,潘季馴權衡之后,上疏朝廷,提議筑塞決口,開渠引水疏浚淤河,使漕船盡快順利通過。明朝廷以保運為主,很快就采納了潘季馴的建議。在潘季馴的指揮下,工程效率極高,在隆慶五年六月基本完工。
萬歷初年,黃河、淮河屢次決口,運道又頻繁被阻。在張居正的建議下,潘季馴被任命為總理河漕大臣,這一次,他兼管治河與治漕,取得了最為輝煌的成果。在和助手江一麟走遍了河南、山東、南直隸等省市,將水患災害一一查閱明白后,潘季馴形成了全面綜合治理黃、淮、運的方案:一是加修河岸堤壩,以“束水攻沙”。在河道旁筑縷堤(靠近河邊修筑的小堤,堤身低矮,形狀如絲縷,因此得名,可以束水歸漕,以水攻沙)和遙堤(筑在縷堤以外,距河岸較遠,用來防范特大洪水,可以攔截洪水,防止潰決),同時解決攻沙和防洪兩大問題;二是堵塞高家堰決口,使淮水盡從清口出,以“蓄清刷黃”,沖沙入海。
萬歷十六年五月,明朝廷再次任命潘季馴總理河道。與前三次相同,潘季馴上任后,即沿河勘視。在第四次治河期間,潘季馴完成了幾件大事:一是指揮完成了山東、河南、南直隸三省境內的堤防修守工程;二是開奎山支河,泄除徐州城因黃河決堤所積之水;三是提出淤灘固堤的治理思想,即在檢查遙堤堅固的前提下,主動決縷堤引水進沙,水退沙淤則灘隨之增高,利用黃河的泥沙來鞏固堤壩;四是完成水利史著作《河防一覽》,對自己這些年對黃淮運治理的經驗進行總結。
嘉靖二十九年春,29歲的潘季馴從家鄉乘舟北上進京參加會試,第一次領略了黃、淮、運的風情。當時的他不會想到,對這些河流的治理將耗費他半生的心血。他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此而留名青史。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淤灘固堤等思想備受后世的治河家們推崇,如清代的靳輔、陳潢、張鵬翮等,幾乎都受到了潘季馴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他的治理思想仍為我們的治河實踐提供著有益的啟示。
[作者系濟南中華文化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