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10-11 10:23:10
原標題:“紅色+自主”雙線融合 構筑思政育人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紅色+自主”雙線融合 構筑思政育人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倉南路學校立足自身紅色資源優勢,通過多年對紅色文化探究和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逐步探索構筑起了“紅色文化浸潤+學生自主管理”的雙線融合育人體系,走出了一條紅色文化鑄魂、立德樹人并舉的“倉南路徑”。
“三紅”舉措
拓展育人外延
學校以紅色為底色,借助紅色課程、紅色基地、紅色團隊,打造紅色育人生態。
深植紅色基因,構建生態課程體系。一方面,學校圍繞紅色文化這一中心,構建起“三段六課程”特色課程體系。在低中高三個學段,把民樂、面藝、美術等六大課程與紅色文化融合。根據不同學段年齡特點,設置不同學習內容,低年級以初識領袖、紅歌傳唱為主,中年級以吟誦革命詩詞、誦讀紅色故事為主,高年級以學習黨史、參與紅色主題活動為主。
面藝是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通過課文內容引領學生走進面藝課堂,親手用一塊塊面團塑造出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加深了對長征故事的理解、對長征精神的感悟。
憑借紅色面藝課程打造,學校連續兩次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并作為濰坊市中小學代表,參加山東省慶祝建黨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獲得高度評價。
另一方面,學校在開設紅色特色課程體系的同時,打造“紅色+”課程,將紅色文化與思政課、語文課、數學課、音樂課等各學科課程進行資源整合,融入到每一門課程中。
在課程浸潤中,學生感悟學習先輩的事跡和精神,引發學生自身思想的轉變,發揮課程育人的文化底色作用。
發掘特色優勢,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立足學校資源優勢,學校把倉南路學校整體作為紅色基地來打造。
一方面學校打造“星火燎原”紅色德育基地,基地外部墻壁文化是學生風采展示,內部是以重走長征路、黨史長廊等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主題展示。學生、校長、大隊長每周五下午在此召開例會,總結本周工作,制訂下周工作計劃。
另一方面,以紅色基地輻射帶動學校紅色文化底色。校園全范圍無死角多途徑展示,做到潤物細無聲。
經過多年的探索建設,紅色德育基地的名聲越來越大,學校被國家教育部門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并在全國展示推廣學習。
堅持內外聯動,組建紅色宣講團隊。學校組建了學生、教師、校外輔導員三級紅色文化宣講團隊。“三紅”舉措讓紅色文化在學生的頭腦中烙下印記,培根鑄魂,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級”管理
搭建育人平臺
學校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自我發展和成長。為此,學校形成了以學生校長、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為主的管理體系,學生校長由一名校長、兩名副校長組成,全面主持各項工作。學生校長下設衛生部、學習部、監督部等9個部門,共11名大隊長,根據學生意愿、個人特點進行合理分工,在學校大型活動中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通過規范組織機構,大大提高了學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文化引領,夯實自我管理的基礎。紅色文化的浸潤引發學生思想上的轉變,學生發自內心地從“要我怎樣”到“我要怎樣”轉變,實現了由他律到自律、從自律到自覺的過渡,逐步走向成熟。
健全制度,形成閉環管理機制。學校所有自主管理制度、自主管理方法都是由校長和大隊長共同決策,再發給全體學生征集意見建議,經過完善、全體同意后進行公示運行。
動態輪換,激活積極主觀能動性。三級學生干部并不是終身制,在學期初上崗時,崗位相對固定,一段時間后進行輪崗,班級小隊亦是如此。
以人為本,搭建自我選擇平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鞏固后,學校創設平臺,將活動放手給學生選擇。
多元評價,撬動學生自主發展。無論是學生干部還是學生,真實公正的自我評價都尤為重要。學校在制定紅領巾獎章評價任務時召開專項座談會,邀請大隊輔導員、中隊輔導員、大隊長、中隊長、部分小隊長代表出席會議,并請他們商討制定評價辦法。
獎章的考核從自評到互評到總評,都考驗學生的公平公正。學生面對第一關自評,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自覺公正地給自己量化打分,行使自己寶貴的權力,對自己負責。對班級的評價,落實紅領巾監督崗的監督職責。對學生的評價,學生通過自評、互評、小隊評,記錄自己的進步與不足,記錄到個人成長檔案中。
紅色鑄魂,育人為本。學校通過“三紅”舉措與“四級”自主管理雙線融合,將思想的升華轉變為行動的改變,在細微處加強養成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起紅色文化大背景下的育人生態體系。
(艾歡歡 劉尚 朱夢華 薛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