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6日訊 9月15日出版的《農民日報》在第3版以《“代村蝶變”帶來的共富啟示》為題刊文,聚焦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的一個城郊村——代村。進入21世紀以來,代村在村黨委書記王傳喜的帶領下,上演“華麗蝶變”:2021年,實現村集體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以下為報道全文:
代村,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的一個城郊村,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進入21世紀以來,代村在村黨委書記王傳喜的帶領下,上演“華麗蝶變”:2021年,實現村集體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近年來,代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王傳喜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并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在蘭陵縣委書記王康亮看來,立足于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代村蝶變”的路徑和經驗,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通過合理完善的制度設計,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開創引領,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作出率先垂范。”王康亮說。
黨組織引領做強集體經濟
20世紀90年代末,代村村情民情混亂,1999年,31歲的王傳喜回村挑起了帶頭人的重擔。“代村要發展,首先要做強集體經濟。村莊沒有像樣的資源,必須要在盤活土地上做文章。”一上任,他就抓住了改變代村的“牛鼻子”。
2005年起,通過連續幾年持續做工作,代村在農戶自愿有償條件下,依法推動經營權流轉,將本村3000畝土地集中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8年又分批有序流轉周邊5個村7000畝土地,實現了萬畝土地規模經營,有力帶動了農民致富。
此后,立足集約化經營,代村推動三產融合發展。2010年,以“百日速度”建起代村商貿物流城,吸引3000家商戶入駐,年均為村集體增收4000多萬元。2012年,建成農業公園,實現農文旅一體化發展。
“2018年以來,乘著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東風,代村發展進入新階段。先是推動形成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園、全國農業創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業科技園、省級農高區‘五園一區’融合共建。2020年,又規劃建設農業企業園,推動‘產加儲銷’一體化發展,已招引20個農業項目入駐;同步規劃建設田園新城,帶動周邊11個村2.6萬農民共同發展。”王傳喜介紹。
做強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共享。代村新建居民樓始終按500元/平方米的價格安置給村民,保障適齡人口有房住;配套實施幼兒園至高中全階段教育,實現了上學不出村;非義務教育階段每年享有4000元助學金,學生考入高等院校,發放1萬到5萬元不等的獎學金;老年人拎包入住老年公寓,按月領取老年優待金;每年為村民提供免費體檢,實施大病救助……
“三治融合”凝聚向善力量
過去,代村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亂子村”:村民推開家門,就能看到散落的傳單,上面寫滿了別家的壞話;晚上,大伙兒得把自行車藏到屋子里,否則很可能會“消失”;亂圈亂建、亂拆亂占,村“兩委”薄弱,村集體負債……王傳喜上任時,面臨諸多挑戰。
王傳喜深感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的重要性,多年來始終堅持用“公心”換“民心”,推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機制:村“兩委”班子每天堅持召開“晨會”“晚會”,集中解決問題;村黨委成員堅持輪流帶班值班接訪,實行“首問”負責制;發揮村民調解委員會作用,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實施數字代村規劃,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強化“人物技”三防一體。
十幾年的堅持,換來了民心民意的凝聚。村民郭志國感嘆:“我干了十多年村會計,傳喜從來沒有自己動用村里的公章和財務。他總是教育村干部要帶頭‘吃虧’,說民心是最大的財富。今天因為要算一點兒小賬傷害了群眾利益,以后花多少錢也買不來大伙兒的支持,代村不能干傻事。”
解決了“人心散”“臟亂差”等問題后,代村又圍繞“弘揚沂蒙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打出了“組合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道德模范”“代村好人”“孝善之星”“美在農家”“優秀共產黨員”等評樹活動,培育“身邊先模人物”。建成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村史館”“知青紀念館”和“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精神譜系展覽館,讓村民從黨史、國史、村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教育引導村民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建設綠樹婆娑、碧荷紅花的美麗新代村。實施“文明代村人·全民讀書”行動,不斷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水平。
四點啟示實現開創引領
多年來,在代村先后深入調研多次,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省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韓冰認為,在當前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代村蝶變”至少可帶來四點啟示。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來,代村在做大分好“蛋糕”的同時,大力培育文明村風、民風、家風,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持續增強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群雁齊飛頭雁領”,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大政方針貫徹落實的基礎。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打造一個過硬的黨支部;打造過硬支部,關鍵在于發揮好“頭雁效應”,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多年來,代村在王傳喜帶領下,著力實施“四雁工程”(頭雁工程、歸雁工程、鴻雁工程、雁陣工程),培育更多鄉村人才,帶領農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日子越過越紅火。
——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我國農村發展面貌千差萬別,只有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圍繞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做文章,才能在產業興旺基礎上推進鄉村事業全面發展。多年來,代村瞄準服務城市功能定位,找準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特色,打破了城鄉要素市場壁壘,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獨具風格的共同富裕之路。
——共富靠雙手,幸福靠奮斗。必須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匯聚起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共同富裕的磅礴偉力。多年來,代村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堅持人人參與、人人享有、人人受益,通過代村村民的共同奮斗,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