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9-16 08:01:09
原標題:日照有個太陽節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日照有個太陽節
來源:光明日報
每逢皓月當空,尤其是拜祭月亮的中秋節來臨,我總是想,應該設一個太陽節,否則愧對太陽。
后來得知,還真有個太陽節,并且在日照延續了幾千年。每年農歷六月十九,濤雒鎮上元村的民眾,拂曉前紛紛登上附近的天臺山,面朝大海擺放好“三牲”“五谷”“百果”等祭品,跪地迎接日出。當太陽噴薄而出,海面灑滿燦燦金光,叩拜迎日的眾生便會歡躍舞蹈,唱起頌歌:“太陽一出紅彤彤,照得天地喜盈盈。敬祀百果和三牲,五谷歲歲好收成……”
日照在黃海邊,古人把渤海、黃海統稱為東海,這是一片遼闊的海域。日照曾名旸谷。《尚書·堯典》記載:“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睍D谷,古代也稱嵎夷,屬于東夷范疇、膠東地帶?!澳嗣恕⒑?,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濒酥偈堑蹐蛏磉叺囊獑T,住在堯都平陽,即今日的臨汾。他不遠千里去旸谷觀測天象,制定歷法,進而傳播給各個部族,指導農業耕種。據記載,宋元祐二年旸谷改稱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梢?,日照是觀測太陽的最佳之地?!耙e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笨梢韵胂螅慨敵驾x映東方,羲仲即雙膝下跪,恭恭敬敬迎接太陽冉冉升起,并記下這個輝煌時刻。夕陽西下,當朱雀七宿出現在頭頂正南方,這一天晝夜長短恰好相等。一次、兩次、數次輪回重復,羲仲終于悟出,這是仲春,即后人所說的春分。這時氣候溫和,不再忽冷忽熱,鳥獸開始交歡育雛,這不正是下種的最佳時節嗎?那就告知眾人,盡快去原野上耜田撂籽。這就是“敬授民時”的初始!紅日,照亮了先民生存的天地,也照亮了先民心靈的蒼穹。
為了制定歷法和節氣,羲仲受命奔赴海濱,他在日照觀測太陽時,羲叔、和仲與和叔,分別在交趾、昧谷與幽都擔當同樣的使命。他們辛勞數載,帶回了觀測成果,據此,帝堯總結出天道法則,即中國古老的歷法和古樸的節氣。直到如今,歷法和節氣仍然是不少地方播種與收獲的指南?!绑@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是春耕的時間;“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是小麥下種的日子。在日照,也有類似的農諺:“驚蟄春雷響,萬物開始長”,馬上可以耕田播種;“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急需施肥助長。
這就是祖輩遵行的農耕法則,而這個法則曾經是隱藏在太陽里的密碼。解開這個密碼后,用天道指導眾生耕種田地,實現了由狩獵取食到農耕文明的跨越,而農耕文明的新業態催生出了最早的國家雛形。
數千年后,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回望解開太陽密碼的那次跨越,在《天道與人文》一書中欣然寫下:“四季之遞嬗,中國知之極早,二至、二分,已見于《尚書·堯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焙翢o疑問,那時中華先祖領跑在人類文明的最前端。
地處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發掘出了帝堯時期判斷節氣的觀象臺。而早在1934年,考古專家即在日照發現了屬于龍山文化時期的堯王城遺址,面積達52萬平方米。有房屋建筑,有黑陶灰陶,有石器玉器,還有10粒炭化水稻。這古老的水稻讓人看到了太陽的光芒,中華文明的光芒,它們照亮了遙遠的時空。
日照是一座太陽城,日照兒女祖祖輩輩給太陽過節,禮敬太陽,禮敬從太陽上放射出的人文光華。太陽文化千載傳承,于今為盛,太陽節正在成為一個譽滿華夏的文化旅游品牌,它將讓更多中外游客一同感受悠久深遠的中華文明。
(作者:喬忠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