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08-26 09:41:08
原標題:官不勤則事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官不勤則事廢”,這是清朝官員李文耕囑咐下屬的話,也是他一直踐行的為官準則。
李文耕(1763年—1838年),字心田,云南昆明人。李文耕祖上曾是昆明望族,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雖處境艱難,他仍努力讀書,勤學不怠。嘉慶七年(1802年),他會試及第,歷任鄒平知縣、泰安知府、山東兗沂曹道、浙江鹽運使等職。
嘉慶十九年(1814年),李文耕任鄒平知縣,他息獄訟、重教化。當時有位婦女控告兒子忤逆不孝,出乎眾人意料的是,李文耕首先做的事是自責,他認為這是身為地方官的自己沒有盡到教化的責任而導致的。李文耕的自責讓那位婦女的兒子大為感動,為自己的不孝而認錯,那位婦女亦被感動,請求寬恕兒子。
鄒平縣當時常有盜賊出沒,影響百姓生活,李文耕下了大力氣來平息盜賊。他本人多次到盜賊出沒頻繁的地方去查看,他曾說“治盜必真心衛民,身雖不能及者,精神及之,聲名及之”,即認為盜賊必定懼怕下定決心治盜的地方官,他多去幾次盜賊出沒頻繁的地方,給盜賊造成心理壓力,這樣有助于地方官治盜。在他的努力下,離任時鄒平“盜風屏息”。李文耕為官以廣施教化為樂,史載他“平生以崇正學,挽澆風為己任”,所謂澆風就是澆薄的社會風氣。正風氣首在重教育,他親自指導縣學儒生學業,勉勵他們為提高自己的德行與學問而讀書,百姓稱呼他為“李教官”。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李文耕被擢為膠州知州,正值境內云、墨二河淤塞,“商失利而民亦被淹”,他帶頭捐銀,在他的影響下,屬官、百姓也爭相捐贈。他及時組織搶修,不到一個月便開通了河道。
四年后,李文耕調任沂州府。到任后,他嚴格要求屬吏修身正己,對他們說:“官不勤則事廢,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對百姓,然后可以教百姓。”沂州盛產槲樹,而蠶喜食槲樹葉,于是他鼓勵百姓大力養蠶,興建義倉以防荒年,百姓不但溫飽且有結余,沂州面貌也為之一新。
因政績突出,不久,李文耕又被提拔為兗沂曹道,主管治河事務。一次,屬官建議疏浚淤積的泥沙,需五萬兩銀子,這可能會增加百姓負擔,李文耕沒有輕易答應,而是親赴河道,查看沙情,并沿路征求百姓意見。回來后,他對屬官說:“不必清理,待春天河水上漲,自然就會把泥沙沖刷掉的。”后來果然跟他說的一樣,免卻了百姓許多困擾。
李文耕有一句頗為精到的話:“人之難化,不難在人,而難在己。事之難治,不難在事,而難在心。”有一顆勤廉之心,為人處世就有了依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