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08-21 14:21:08
原標題:在李家山,探尋古滇青銅文化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來自國內外的文物、考古、民族、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等領域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風塵仆仆地爬上云南玉溪江川星云湖畔的李家山,在山頂上尋找著兩千多年前文明的遺跡,希望再次揭開李家山深藏的青銅文明和古滇國的神秘面紗。
站在李家山頂的一個個巨大的墓坑旁,云南省考古所退休專家王桂蓉心潮起伏。30年前,她參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第二次發(fā)掘,并負責51號墓坑的發(fā)掘。“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大的墓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多的青銅器!僅僅51號坑里就有6個編鐘,還有執(zhí)傘俑、貯貝器等大量青銅器。”王桂蓉激動不已。
這次考古學界來到李家山,為的是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fā)現50周年。同時在玉溪市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秦漢時期西南地區(qū)考古學文化從多元到一體歷史進程、滇文化考古學文化內涵、李家山考古學文化內涵等學術課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為什么李家山那么有魅力?云南省考古所副所長戴宗品等專家回顧了李家山古墓群發(fā)現50年來的歷程及其價值。李家山古墓群位于玉溪市江川區(qū)城北星云湖畔,于1972年、1992年兩次發(fā)掘,后又發(fā)掘了2座墓葬,共計87座,出土青銅器文物4000余件(套)。1972年的第一次考古發(fā)掘,以出土“牛虎銅案”為代表器物的李家山24號墓,其墓葬形制、隨葬品規(guī)格及數量均可媲美1956年發(fā)掘的晉寧石寨山滇王墓,李家山古墓群成為古滇國最為重要的兩處遺址之一。李家山墓地第二次發(fā)掘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200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銅案、銅執(zhí)傘俑、背面浮雕三組猛虎噬牛圖案的銅枕、桶形紡織場面貯貝器、疊鼓形貯貝器以及大量造型各異的扣飾等,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區(qū)域特征,充分展示了古滇青銅文明的獨特性和高度發(fā)達水平。單環(huán)首一字格劍、動物紋銅扣飾、玉器、環(huán)紋海貝、蝕花肉紅石髓珠、銅鼓等隨葬品分別反映了李家山墓地與北方草原文化、嶺南越文化、南亞地區(qū)、東南亞地區(qū)都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
近年來,云南省考古所等部門在星云湖沿岸調查發(fā)現了30余處貝丘遺址,揭示這一區(qū)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就有大量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考古發(fā)掘資料及研究進一步證實,滇文化代表的古滇國,大致興起于戰(zhàn)國中期,西漢早中期為鼎盛時期,西漢晚期以后逐漸演變?yōu)榻y(tǒng)一的漢文化,前后延續(xù)大約350年。
此次李家山研討會發(fā)表了《李家山宣言》,該宣言提出:古滇青銅文化是中國西南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面貌,李家山出土文物與石寨山一道,共同構成了滇文化的核心內涵,內容極其豐富,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是中國青銅文明最后階段的杰出代表。李家山全方位地反映了古滇國社會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形成過程的重要例證,對于研究探索西南邊疆歷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早期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
“李家山青銅文化獨樹一幟,不僅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代表、古滇文化的高峰,而且是早期國家形態(tài)的青銅文明,反映了早期國家的發(fā)展階段。”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白云翔說。
據了解,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家山考古工作站同日揭牌成立。玉溪市將逐步開展李家山大遺址的考古勘探及發(fā)掘工作,為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圍繞“古滇青銅文化繁榮高峰”“青銅文化重要代表”“世界青銅文化重要區(qū)域”三個定位,積極推進李家山古墓群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本報記者 張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