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2-08-12 09:31:08
原標題:賡續中華文脈的“基因庫”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一組古樸典雅的建筑群坐落山間。由南向北,主體建筑“樓、堂、閣”掩映在山水園林中,兩側配樓建筑“廳、廊、館”相映成趣,意境盎然。這就是新落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建設國家版本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批準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作為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國家版本館由中央總館(文瀚閣)和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一總三分”共同構建中華版本保藏傳承體系,將全面履行國家版本資源規劃協調、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傳使用職能。
8月11日下午,記者走進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在卷帙浩繁的版本之間感受歷史變遷、見證文明成就。
總館初步入藏版本量共1600萬余冊,納入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類出版物版本,開館展覽體系以中國歷史發展與中華文明演進為主線
沿著山腳的石階拾級而上,直奔眼前的是國家版本館建筑群落的前廳——文興樓。在這里,“版本工藝”“中國郵票”“中國貨幣”3個專題展覽呈現了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版本工藝、郵票和貨幣的發展變遷,從不同側面展現豐厚的中華文化遺產。
版本工藝展上,清代精刻象牙骨扇、印刷用鉛字版等近100件版本珍品系統介紹了中國在版本形態、制作、設計、修補等方面的制作技藝;中國郵票展上,2100多種展品涵蓋了從清代海關發行的大龍郵票,到新中國成立的紀念郵票,再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北京2022年冬奧會等重要歷史時刻的珍貴郵票;中國貨幣展上,貝幣、“開元通寶”、交子以及先后發行的5套人民幣和數字人民幣等,全面展示了中國貨幣版本的演變史。
從文興樓移步,便來到國家版本館主建筑文華堂?!皬d內巨大的國家書房里擺放著3萬余冊具有傳世價值的中外經典出版物版本?!辈饺氪箝T,現場講解員介紹,國家書房的書籍來源豐富,且在不斷收集中,體現出文脈相承的特點。文華堂還設置了“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見證偉業——中華民族復興版本展”兩個基本陳列展。
“斯文在茲”展區的西周早期青銅器文物“何尊”備受關注。“這件青銅器文物十分珍貴,它于1963年在陜西寶雞出土,是版本資源的重要載體。其內底鑄造銘文122字,特別是‘宅茲中國’幾個字是我們目前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的實物記錄,有利于西周歷史研究、青銅器斷代研究?!爆F場講解員告訴記者。
“見證偉業”展區里,毛澤東修改的《關于工業發展問題》、慶祝嫦娥四號月球圓夢的《中國航天報》等各種形式的版本資料,再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建筑群制高點文瀚閣,主題展覽“真理之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令記者印象深刻?!斑@里匯集2000余件馬克思主義著作經典版本,著重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全面展示光輝歷程。”現場講解員介紹,在文瀚閣三層同步展出了300多個中外版本的《共產黨宣言》。
記者注意到,此次展出的不少版本資源不僅種類全,且非常珍貴。例如,展出的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德文第一卷,最初發行量只有1000冊,現存只有100冊左右;蘇軾的書法作品收錄行書、草書、楷書詩文、信札60余篇,《西樓蘇帖》堪稱海內孤品。此外,還集合了全國多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婦好鸮尊、銅奔馬、鎏金鐵芯銅龍、唐三彩陶馬、晉侯簋、兵馬俑等。
展藏結合也是一大特點。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初步入藏版本量共1600萬余冊/件,開館展覽體系以中國歷史發展與中華文明演進為主線,展覽展品達上萬件,涵蓋十大類版本類型。除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外,還設立了“淵溯津瀾——《四庫全書》文瀚合璧”古籍庫展,“漢藏蒙滿文經版合璧”特藏展等,融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美術館等多種場館功能。
“我們按照全面覆蓋、門類齊全、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中華版本資源?!眹野姹攫^中央總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類出版物版本入藏中央總館,同時吸納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價值的中華古籍、革命文獻、宗教文獻、雕版拓片、碑帖家譜、錢幣郵票、影視劇數字版和外國精品版本等。
依山而建、館園結合,總分館異地災備,確保中華版本資源永久安全保藏
聚焦文化種子“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主旨,總分館依山而建,分別選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嶺圭峰山、杭州良渚、廣州鳳凰山,力求山水交融、館園結合,確保中華版本免遭各類災害損毀,永久安全保藏。
據介紹,“三個分館是中央總館的異地災備中心和區域性版本資源聚集中心。各館均設置了展示區、保藏區、洞藏區、交流區等,成為當地文化地標性建筑,規模和條件在版本保藏史上達到新高度。”
文化性、傳承性、標識性是各館在建筑設計上力求突出的風格。中央總館整體建筑秉承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西安分館整體建筑和室內設計充分體現漢唐雄風,杭州分館圍繞具有宋代園林神韻的當代藏書建筑展開,廣州分館四周環繞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嶺南園林——“一總三分”集中展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據了解,中央總館所在的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原為廢棄采石場,地質條件良好,于是依山就勢、變廢為寶。“選址三面環山,整體布局有機統一,建筑設計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特征和新時代特點,展現大國風貌,傳承中華文脈,凸顯中國特色、中國品格、中國氣派?!眹野姹攫^中央總館有關負責人說。
走進總館的文化長廊,中國古代書法和山水畫各類著名版本的壁畫引人入勝。書畫采用高溫鈦纖藝瓷板畫予以呈現,背景墻面設計梅蘭竹菊和山水云石紋等淺浮雕圖案。書法所選作品皆為國家典籍著錄中有確鑿記載或收藏于各大文博機構的有重大影響的墨跡,以龜甲、碑、帖、金石拓片等版本為制作母本,按照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為時間順序,遴選陸機、王羲之、王獻之、智永、歐陽詢、顏真卿等中國書法史上有代表性的杰出書法家,集中體現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風格特點。
“按照與空間環境相協調、與展藏主題相呼應的思路,我們組織創作藝術品作為版本永久陳列,包括雕漆落地屏風、繪畫作品、工藝美術作品、歷史文化名人雕塑和文化長廊等,打造移步是景、移步是美的國家版本藝術園區。”該負責人說。
園林景觀的設計同樣充滿雅趣。自總館園區入口沿中軸前行,匯流澄鑒、承古開今、涵虛秋夕、文瀚浩如、西臺云章、海山貯蘊、萬松篩月、江山如畫等“文瀚八景”依次展開。景觀設計以中國傳統藏書文化及相關典故進行敘事,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打造新時代標志性文化傳世工程,賡續中華文脈,厚植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在總館核心建筑文瀚閣設立的“淵溯津瀾——《四庫全書》文瀚合璧”古籍庫展,首次同臺展示了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部分四閣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
迭經戰亂,原本七閣的《四庫全書》損毀一半。如今,這四套《四庫全書》的真本和仿真本全部入藏,成為《四庫全書》抄寫完成后的歷史首次相聚。
升平刊典、盛世藏書。一部《四庫全書》的命運,道出國富民強對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推進國家版本館工程建設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2021年全國兩會把國家版本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的重要內容,正式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建設國家版本館,構筑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就是著眼于中華版本資源的永久安全保藏。這對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厚植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意義。”國家版本館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版本”,即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各類資源。從承載厚重歷史文化的古籍、青銅器,到包含鮮明時代印記的報刊、糧票,甚至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磁帶、圖書、報刊等文化載體都可看作是版本資源。
“這極大地擴展了‘版本’的含義,從而將現代社會以來的各類文獻和科技發明創造成果等,納入到中華文明的范疇中來,傳統與現代、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接軌,對話和交流因而成為可能。”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鞏本棟認為,建立專門的國家版本館,征集、收藏和保存各類圖書典籍和富有文化與時代印記的資料與器物等,承繼中華文明,必能進一步彰顯國家形象、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也有益于世界文明的發展和傳承。
如何以這一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為契機,在守正創新中讓中華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該負責人表示,國家版本館是新時代標志性文化傳世工程,按照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國形象、推動文明對話的定位,將進一步豐富館藏、創新形式、把握主題、突出特色,打造政治性、思想性、歷史性、藝術性相統一的版本展示體系,著力發揮版本資源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的作用。
“賡續中華文脈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國家采取切實措施,同時也需要現有的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寺廟圖書館等共同努力,完善加強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在保藏方面的功能和制度,與國家版本館共同肩負起賡續中華文脈的神圣使命?!鄙綎|大學講席教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杜澤遜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