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2-07-28 09:52:07
原標題:從“小農之城”到“世外桃源”的蝶變
來源:中國婦女報
□ 講述人:山東女子學院學生 臧玉潔
□ 指導記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姚建
說到我的家鄉山東海陽,你可能只會想到美味的大櫻桃和蘋果。是的,海陽是一個四線小城市,從地圖上看,海陽位于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的中心節點位置,看著不起眼,但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海陽人,十年來,我親身經歷了這個濱海小城不斷蛻變的過程,從慢節奏、生活不甚方便的“小農之城”,日新月異,蝶變成一座便捷宜居的“世外桃源”。
一條路
十年前的海陽,市區只有交通要道是水泥路或柏油馬路,其他大街小巷還是土路。
我家在村莊的最前面,有一條上下學必經的道路從家門前向左延伸,一直延伸到村莊后的一條大型公路。這是一條由泥土和石頭鋪成的道路,圍繞著整個村莊,像條彎彎曲曲的大蟒蛇。說叫馬路,但其實是一條土路,一刮風,就會塵土飛揚,每次走出家門便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們上街趕集、走親訪友,如果時間不緊急,就靠兩條腿,因為坑洼不平的小路一不小心就會讓行人的車帶爆胎。碰上下雨,路上就會一片泥濘,難以下腳。晚上回家,我母親就會擦洗好被泥巴裹滿鞋底的鞋子和干了泥巴的褲腳。下雨時她舍不得讓我穿新鞋子,總會在鞋盒子里掏出一雙破舊磨邊的皮鞋子套在我的腳上,但有時候天氣預報也不是那么準,天氣突然“翻了臉”也會讓我的新鞋子狼狽不堪沾滿泥巴。
那時我常想,這路可咋走啊。十年后,當我要到450公里外的濟南上大學時,當年泥濘的小道已不見蹤影,村屯道路連通后全部硬化。曾經熟悉的鄉間小路儼然變成了康莊的柏油大路,村里磚平房都已經變成了紅瓦房、高樓房。雨季來臨時,筆直寬敞的柏油路面伴著綠化帶花草的獨特芳香,就連多樣化的共享單車都整齊擺放在寬敞道路的兩側。那條早已刻到腦子里坑坑洼洼、泥濘、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我再也不會因為衣服鞋子沾滿泥巴而難過發愁了。
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我的家鄉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通八達的柏油路,平坦筆直伸向富裕和希望。
一筐菜
農家的日子樸實簡單。那時除了每逢初三、十五會出門趕集,平時急忙想要買一些蔬菜,需要走很遠的路,到離我家很遠的市場去采購。路遠不方便,因此我們村莊有很多人家會在家門口開掘菜園子,我家也不例外。園子里的茄子辣椒豆角都各忙各地結著果實,黃瓜開著一簇簇小黃花,豇豆長長的像懸掛著的面條,有時候玩累了口渴了就伸手摘一根脆脆水水的黃瓜塞到嘴里,止渴又生津。
當時的孩子覺得開心,但家長心中卻是藏著諸多煩惱。因為菜園子里的蔬菜,一家子人是吃不完的,也有想要賣掉的想法,但村莊的土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交通不便,蔬菜運不出來,有一些也就爛掉了。
現在,距離我們村子不到300米的地方開發了一個集日常生鮮蔬菜、服飾、美食小吃于一體的一個大型超市。那里的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包括我們家在內的許多叔叔嬸嬸的菜園子再也派不上用場了,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日常蔬菜的購買問題了。有時,我們家會在手機上訂購外賣,不到半個小時訂餐就會送到手中。
不僅僅是蔬菜問題不用愁了,曾經“巷子深”而走不出家門的膠東餑餑、大櫻桃被統一包裝運輸到了全國各地,上面貼著的都是“海陽”的標簽。有時候在濟南超市也能看到膠東餑餑,我就很驕傲地跟同伴介紹一番,偶爾買來吃一下,的確是家鄉的味道。
一種生活
小時候,村里人晚上的業余生活就是打打麻將或者撲克牌,不然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現在再回到家里,那簡直顛覆了我之前的記憶。
海陽的老鄉們,早就悄悄過上了另一種生活:白天,蔬菜大棚里,老鄉們忙碌地勞作;特色莊園的瓜果飄來陣陣芳香;還有很多老鄉學會了電商賣菜,享受到了智能化帶來的便捷。村街路燈明亮,休閑廣場寬敞,健身娛樂器材也多樣化。到了晚上,燈火輝煌,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將這座小城打扮得美不勝收,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或在廣場休憩,或敲起大鼓,扭起秧歌,或打起拳舞起劍,夜晚的村莊瞬間變成歡樂的海洋,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2年,隨著首條直通煙臺的煙海高速建成通車,連接青島與海陽之間的丁字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運行。同一年,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讓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了解到“海陽”這座濱海小城。似乎從那時開始,家鄉的發展好像進入了加速器時代。
時光流轉,我從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名傳媒學院的大學生,我的家鄉海陽也在不斷發展蛻變。
海陽變化的故事,還在繼續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