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強
今天,7月14日,再普通不過的一天。
可是58年前的今天,值得銘記——王杰永遠離開了我們。
王杰是誰?為何要尋找?
1942年,他出生于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61年響應國家號召,放棄讀高中機會選擇應征入伍。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組織民兵進行地雷實爆訓練時,炸藥包拉火管意外自燃。在即將爆炸的危急關頭,為了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撲向炸點。
那年,他23歲。
有網友動情地說,如果他還活著,今年81歲,真想喊他一聲“王杰爺爺”,可是歷史沒有假設。58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彈指一瞬,在時代發展中,則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為此,山東廣播電視臺制作了紀錄片《尋找王杰》,并將于今天21時30分在山東衛視播出。這部紀錄片,讓英雄王杰的故事更加清晰、更加生動、更加豐滿起來。
爆炸現場,王杰的碎骨嵌到了民兵的腿里,醫生要給他們開刀拿出來,有的民兵說:我不要拿了,讓碎片留在我的腿上吧……
被王杰舍身救下的民兵李彥清,在1973年的一次排雷演習中為掩護現場的其他民兵,失去了光明。自傷病康復后,李彥清義務擔任王杰精神講解員。至今,累計作報告4000多場……
在“神筆警探”林宇輝的幫助下,王杰和未婚妻趙英玲有了一張特殊的“合影”……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參加修筑進藏公路的第十八軍某部官兵,首次叫響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1963年,毛澤東同志聽了作戰情況匯報,肯定地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危險面前,王杰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兩不怕”的錚錚誓言,成為全黨全軍學習的模范。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過時了嗎?顯然沒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兩不怕”的精神依舊不可或缺。也正是這樣的光榮傳統和崇高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人勇于擔當、敢于亮劍,創造了一個個傳奇,譜寫了一曲曲壯歌,樹立了一座座精神豐碑,更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挑戰面前不畏懼、在挫折面前不退縮、在失敗面前不氣餒。
當然,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兩不怕”,王杰在日記中寫下并始終踐行的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比如,“三不伸手”,即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再比如,“人生四問”——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為人民工作的機會就是最大的痛苦。英雄的高尚品質和實際行動,就像一面鏡子,閃閃發光。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齊魯大地,在不同時代都涌現了眾多戍邊守防的英模人物和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比如,昨夜今晨,濟南徒手爬窗火場救人的好鄰居刷屏了朋友圈。這位熱心勇敢的小伙叫許亮,曾是一位武警戰士。
精神永駐,薪火相傳。如今,我們在全國不少地方會看到王杰廣場、王杰小學、王杰中學等等,這些都是王杰精神的延續。從某種意義上說,尋找王杰,我們尋找的是不僅僅是王杰,而是千千萬萬像王杰那樣的人……王杰在哪里?王杰在我們心里、“王杰”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