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6日訊 今晚,《問政山東》播出第109期,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受問政。
威海經開區擁有44公里黃金海岸線,寸土寸金。但是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緊貼著海岸線,有一塊100多畝的土地長期處于低效利用狀態,園區內的廠房也已經閑置了十年之久。走近崮山鎮皂埠路附近這處幾近荒蕪的廠區,記者發現廠區內只有一名保安。
據這位保安說:“這地方空了得有十年八年了,自己來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
進入園區內部,記者看到,廠區內的地面坑洼不平,積滿了雨水,水泥地面的縫隙里已經長出了雜草。再往園區里面走,記者找到了三間閑置的廠房。現在車間里已經是空空蕩蕩,沒有一臺設備,天花板也已經漏雨,地面上全都是積水,玻璃大部分殘缺不全。
記者多番調查了解到,這片土地總面積約133.8畝,過去曾是一家船舶制造企業,目前的使用權人是威海華重明樂貿易有限公司。在企業信息查詢軟件上記者查詢到,威海華重明樂貿易有限公司由威海廣安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100%持股。隨后,記者找到了威海廣安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負責人介紹:“原來規劃,想建設一個東部濱海新城的大型的商業綜合體,因為這幾年手續也一直沒完成,就耽擱了下來。后來也研究了不同的項目,但放在這里都不大合適,所以就暫時擱置下來。從買來以后,這塊地作為戰略儲備用地,一直是空著的。”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這片廠區從2011年底就已經是低效利用的狀態,從他們2014年獲得這塊土地的使用權至今,低效利用的狀態依然沒有改變。在一張項目分布圖上記者看到,這片低效利用的廠區位于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產業園東側,緊沿濱海大道,可以說,這里是示范區產業園的“東大門”。如此有利的區位因素,為什么還會低效利用十年之久呢?隨后,記者來到了開發區經濟發展局。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各位領導同志也到南方、長江流域沿線相關的企業去過,想尋求合作,但幾年過去了,還是沒有達成一致。”
在問政現場,威海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魯金說:“為了盤活這塊地,經濟發展局也想了些辦法,都沒有落地見效。原因應該是,一是我們認識不夠,招商引資解放思想不開放,不靈活。再就是因為海工裝備屬于小眾范疇,產能過剩。”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清說:“這個地方在中韓自貿區東大門,資源極其稀缺。我們將要盡快盤活,規劃高端船舶海工制造業,集中建造高端的海工裝備。前一段時間,我們已經和南方一些高端的海工企業進行對接,目前這方面有了較大突破。”
閃電新聞記者 浩宇 王小明 王菁華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