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0-11 22:24: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以新舊動能轉換為突破口,著力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為中國發展貢獻“山東智慧”。
因為傳統產業比重大,重工業和大企業多,山東一直有著“大象經濟”的稱號。這些產業為山東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多年積累的矛盾也凸顯出來。
“山東經濟主要面臨著過度依賴低端制造業、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過度依賴勞動力低價競爭優勢、過度依賴傳統市場包括出口市場、過度依賴原有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山東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寧認為。
破解“五個過度依賴”,轉換發展動能,創新驅動是根本出路。靠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煙臺中集來福士集團研制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無論作業水深,還是鉆井深度都是世界之最。今年6月12日,在12級臺風的襲擊下,“藍鯨一號”依然沒有中斷南海可燃冰的試采,助力中國在海域可燃冰開發上領跑全球。
中集來福士藍鯨一號項目技術經理于江濤說:“可以確保它在15級颶風下安穩生存,海上鉆井平臺是一個國家‘流動的國土’,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
這五年,像中集來福士這樣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的成為國之重器。從神州飛天、蛟龍探海、大飛機首飛,到復興號列車、國產高端服務器、量子通訊網,處處都有山東企業的身影。
這五年,山東對創新的投入逐年增長。2016年,每生產100塊錢的產值,就有2.33元投入到科技研發中,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23元。而每3塊錢的山東工業產值中,就有1塊錢來源于高新技術產業。全省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有17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數量均居各省市首位。同時,山東有近39萬名科技人員,如何讓他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山東的辦法是,放權、松綁。
前不久,山東理工大學的畢玉遂團隊研發出一種不含氯和氟利昂的綠色新型發泡劑,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為是一個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這一發明的許可使用權賣出了20年5億元的天價。按照山東科技體制改革新政的規定,4億元將歸畢玉遂團隊支配。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說:“這樣的力度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我們的很多成果,都是評完職稱、報完獎以后就鎖在柜子里了,通過股權激勵的政策,科研人員的轉化意識明顯增強了。”
“放權松綁”讓科技人才走進市場,也讓科研機構向社會創新力量敞開大門。五年間,先后有12萬人次的海外專家來山東創新創業。今年6月份,山東又完成了首批25家省屬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取消用編進人審批,職稱評審實行“自主評價”。
山東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洪國說:“在經費支持上,改變了原來項目申報、評審、立項的方式,轉向對人才、平臺的持續穩定支持,在經費管理上,打破了原來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的局限。”
機制體制創新,激發的是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而區域性創新戰略的實施,著眼的則是謀一子而帶全局。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一年多來,通過跨區域、跨產業、跨組織的產業鏈條、創新鏈條整合,示范區內6家國家高新區以占全省0.8%的土地,貢獻了全省6%的生產總值。
當前,山東正處在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站在了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的新起點。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全面實施的今天,山東邁向創新型省份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