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5-01-31 10:02:01
原標題:非遺里的年味兒 | 駕鼓鼓聲鏗鏘 龍燈風吹不熄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非遺里的年味兒 | 駕鼓鼓聲鏗鏘 龍燈風吹不熄
來源:大眾日報
在運河重鎮臨清,鑼鼓點一響,意味著新的一年來了。最近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駕鼓代表性傳承人洪林和臨清社火協會會長侯少坤都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在元宵節期間參與文藝演出。
“臨清駕鼓音色高亢威武,鼓點豐富多變,氣勢雄渾磅礴,古代用來鼓舞士氣。”洪林說。24面鼓,8面點鑼,2面篩鑼,34人的鑼鼓隊伍敲出了臨清駕鼓激昂的氣勢。
清末,洪林的曾祖父洪鶴齡成立了駕鼓會,后因歷史原因駕鼓技藝傳承遭到破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林的父親洪玉卿在臨清市委和當地街道的支持下重新置辦鑼鼓,搜集整理駕鼓鼓譜。在洪玉卿的帶領下,駕鼓的家族傳承呈現壯大之勢。今年23歲的洪昕冉是臨清駕鼓的第五代傳承人,“在山西讀大學期間,我也曾給外地的同學展示過臨清駕鼓,吸引了不少同學跟著我練習駕鼓。”洪昕冉說。
如今的臨清駕鼓,已經從家族傳承發展為群眾基礎更為廣泛的師徒傳承方式。在臨清市文旅局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中,臨清駕鼓成為深受當地中小學生喜愛的一門民俗課程。
與臨清駕鼓一樣,臨清龍燈也曾面臨幾近失傳的境地。“到了2000年以后,舞龍燈很難再出現在年節的民俗表演中,掌握龍燈制作、表演的老人們也年紀越來越大,喜歡龍燈、想把龍燈傳承下去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和情懷。”侯少坤說。侯少坤在業余時間拜訪龍燈老藝人學習龍燈制作和表演技藝,同時也吸引了一批同樣愛好的年輕人。
臨清龍燈獨特之處在龍身內的“燈”,其名俗稱“火捻子”。夜間舞龍時將“火捻子”點燃插在龍節中,龍舞動時光照在龍身光彩奪目,且風吹不熄。現如今,臨清龍燈的傳承也像這“火捻子”一樣,經風不熄,薪火相傳。
臨清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孫維華表示,下一步,將持續開展非遺進社區、進學校、進景區等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傳承中來。(記者 高田 通訊員 劉玉哲)(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