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1-31 09:39:01
原標題:我在山東過春節丨曲水流觴,同斟歲歲章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我在山東過春節丨曲水流觴,同斟歲歲章
來源:海報新聞
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同時也是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淮南太守王曠之子。
王羲之出身名門世族瑯琊王氏。七歲學書,十二歲讀前人筆論。少學衛鑠,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諸名家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三體書及張昶的《華岳碑》,開始意識到不足。于是其遍學眾碑,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羽觴隨波,臨水祈福
飲酒行令,作為古代宴會助興的關鍵環節,酒令在我國古人手中被玩得登峰造極。從西周起,“飛花令”“四書令”“對字令”,再到“射履投壺”“當筵歌詩”等,酒令形式之多樣、種類之繁雜,可謂讓人目不暇接。然而,要說古代酒令中最為高雅精致的,當屬“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流杯取水或者九曲流觴,是從上巳節衍生出來的一種習俗。人們擇一幽靜處,按序安坐于潺潺曲水邊,上游一人取盛滿酒的杯子即羽觴于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順流而下,羽觴泛于流波之上,順水沿渠,就勢隨形,流動的溪水將酒杯帶到誰的面前,誰就得取杯飲酒并賦詩一首。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祈福消災,二是歡慶娛樂,樂趣相當于今日的“擊鼓傳花”或者“丟手絹”。
“曲水”是游戲的關鍵,選擇的水流既要清淺平緩,不易沖翻酒觴,又要蜿蜒曲折,保證酒觴能流經每一位賓客面前。東漢以前,曲水流觴宴會大多在山林之中舉辦,將天然的溪水稍加改造,環繞為渠,就成了宴會所需的“曲水”。
“觴”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酒器,一般外形為橢圓、淺腹、平底,仿佛一只小船,卻又在兩側多出兩個小巧的耳,好似一對可愛的翅膀,因此又得名“耳杯”。
古人使用的觴,大致上可分成兩種,種類不同,其玩法也不同。一種酒杯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制成的,用這種酒杯的時候,可讓其直接浮于水上;而另有一種,則是陶制的杯,它比木杯重,玩時需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酒后神筆,妙在何處?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王羲之和友人的蘭亭之會了。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書法家王羲之偕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曲水流觴”的活動。
明錢榖《蘭亭修禊圖卷》(局部)
據記載,當時聚會的42人中,王羲之、謝安等11人各賦詩兩首,郗曇等15人各覓詩一首,16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乘興而作,在蠶繭紙上,揮動鼠須筆,乘興而書,一氣呵成,寫成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記下宴集的盛況,寫下與會諸人的感官,這就是被諸遂良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后人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
《蘭亭集序》(節選)
據說,該序是當年王羲之一揮而就草擬的一篇序文。第二天王羲之準備抄寫成正稿時,反復抄寫都覺得氣韻布局和筆畫結構不如草稿。他又是驚奇又是苦惱:一是為自己的書法所驚喜,二是草稿太多涂改,不好拿去見人!猶豫之下,最后還是挑選一份正式稿拿去作序,草稿也保留了下來,傳給了兒子王獻之。
后人品評《蘭亭集序》其中的重字堪稱一絕,如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現21個“之”字,便是字字不同,各逞美態。
曲水流觴,斟不盡的是詩心
自魏晉逸韻中裊裊而來,曲水流觴恰似一縷溫煦春風,悠悠拂過歲月的崇山峻嶺,帶著千年前的詩意與風雅,輕盈落定在現代社會的掌心。
步入現代,科技浪潮洶涌而來,為曲水流觴文化的演進注入了全新活力。在山東的文化場館與藝術空間里,現代科技與傳統雅事完美融合。借助先進的光影技術,室內空間能瞬間營造出栩栩如生的曲水景觀。波光粼粼中,虛擬的觴盞順流而下,觀者仿若穿越千年,置身于蘭亭盛會。利用3D投影與虛擬現實(VR)技術,打造出沉浸式的曲水流觴體驗空間。參與者只需戴上VR設備,便能與魏晉名士一同臨流賦詩、飲酒作樂,親身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詩酒豪情。
如今,人們手中的酒或許已非魏晉佳釀,飲酒的器具也從古樸的觴換作精致的杯盞,但酒背后所蘊含的詩心,卻始終熠熠生輝。曲水流觴,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印記。在一觴一詠中,愿我們都能詩心長存。
(海報新聞編輯 沙斯媛 綜合自人民網、中華網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